《等你我(一路逆風)》:《一路逆風》代后記

《一路逆風》的故事寫完了,但很多人覺得意猶未盡。

有的是因為跟讀了這麼久,已經習慣于每天追一集故事,現在突然一下結束了,覺生活里好像了點什麼一樣,因此意猶未盡,這個“意”,是想看故事的“意”。

但有的則是因為有很多疑問沒得到回答,于是大為不滿,指責作者結尾匆忙,說連“匿名”(疑為匿名信)是誰寫的都沒告訴讀者呢。這個“意”,是想知道答案的“意”。

等著作者解答所有疑問的讀者,肯定是艾園的新人,那些長期在艾園跟讀的人,老早就明白了一個道理:艾米寫的故事,是現實生活里的故事,而現實生活當中,總是有很多問題永遠也搞不清楚的,比如《三人行》里安潔流產掉的那個孩子,到底是誰的;又比如《一路逆風》里丁乙的HPV,到底是從哪里傳染上的;當然還有那封匿名信,到底是誰寫的。

我們有些讀者習慣于看那種由作者創作出來的小說,在那樣的小說里,世界是終極可知的,一切的事,都有個來龍去脈,而作者就如上帝,知道一切問題的答案。不管作者把你的胃口吊多高,最終都會用某種方法告訴你答案。如果作者不告訴,讀者可以要求作者告訴,甚至要求作者改寫某個人的命運。

我寫《幾個人的平凡事》的時候,就有人要求我寫寫周寧的心理活,我回答說“我不知道他的心理活”,于是那人很不高興,說“你連周寧的心理活都不知道,那你還寫什麼小說呢?”

《山楂樹之》出版之后,也有很多人要求艾米寫寫老三的心理活,艾米當然不會寫,因為不知道老三有什麼心理活,頂多只能參照老三的日記和信件做些解讀。于是有讀者按捺不住了,自己手寫起老三的心理活來,說老三當時就是這樣這樣想的。

據說人類的特點之一就是排斥“未知”和“不確定”,追求“已知”和“確定”。人類總是在試圖將“未知”變“已知”,將“不確定”變“確定”。正是在這樣的追求之中,人類不斷掌握新知識,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推世界的前進。

但人類對“未知”和“不確定”的懼怕又使人類背上很沉重的包袱,并犯下很多錯誤。

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難就難在那是一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我們很多人出門旅游都有這樣的會,如果事先就定好了下榻的飯店,那麼心里就比較安定,下飛機直奔下榻旅店就行了,每天出去游覽,晚上有旅店可回,也覺得很安心。如果深更半夜達到一個新城市,還沒找下落腳的地方,心里就會比較恐慌。

據說現代人最怕的是失業,只有那些最富冒險神的人,才會歡迎不斷失業,不斷找工作的前景。如果給人們兩種選擇,一種是工資低點,但保證一輩子不會炒掉你,另一種工資比較高,但隨時有炒掉你的可能,我想多數人都會選那個一輩子不會被炒掉的工作。

到婚姻也是如此,不管是不是公開追求白頭到老,至更喜歡聽到一句“我會你一輩子”,而不愿意聽到“我們遲早是要離婚的”,雖然前者的可能要大大低于后者。

有科學家曾做過研究,發現人們的幸福是隨著對生活和前途的“確定”增加的,如果人們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有把握,覺得自己能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麼幸福就會大大提高。反之,如果人們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沒把握,不知道能干多久,不知道哪天就會離婚,幸福就會大大降低。

為了做到對工作和生活“有把握”,人們就需要盡量減工作和生活中的“未知”因素。比如自己就職的公司到底能辦多久,會不會中途倒臺,會不會中途裁員,不知道這些信息,人們就會惶惶不可終日,擔心突然有一天,自己就失業了,房子供不起了,家人養不起了,生活無著落了,那該是多麼可怕。

對于婚姻也是如此,配偶到底是不是還自己,能多久,會不會移,會不會離婚,出軌了沒有,都是大家關心的事。如果有什麼辦法能夠提前知道配偶到底能多久,婚姻到底能維持多久,大家都會覺得心里放下一個重擔。只可惜這事很難預知,不論配偶下多保證,也不能讓我們完全安心。

《一路逆風》探討了人們是如何對待生活中的“未知”和“不確定”的。

我們看到,當客觀條件還不足以解釋某個未知現象的時候,人們仍然想要解釋,往往會搜尋自己頭腦里的知識庫,盡量找出一個解釋,變“未知”為“已知”。

比如滿家嶺人關于神的解說,雖然神的作用是未知的,但滿家嶺人是替神找出了作用:不用就會掉崖下去,就生不出兒子,就會倒霉。

滿大夫收到匿名信,信里指控的東西是否屬實,對他來說是一個“未知”。懷揣著這樣一個“未知”,他當然是很痛苦的,他急于變“未知”為“已知”,于是他去找從前的友對證,當他聽前友說沒有HPV的時候,他認為自己找到了答案,案子解決了,是丁乙從幾個外國教授那里弄來的。他認為自己有證據,而證據就是那封匿名信。按照他的推理,如果丁乙沒那事,人家會瞎說嗎?怎麼沒人說他?

丁乙也有很多的“未知”和“不確定”需要對付:丈夫跟小溫到底有沒有一手?HPV到底是不是從丈夫那里傳來的?韓國人到底有沒有把的病出去?匿名信到底是誰寫的?

我們看到,丁乙理“未知”和“不確定”的方式,就比滿大夫強很多。也不喜歡“未知”和“不確定”,所以想盡一切辦法調查那些“未知”。但明白關鍵一點:在有確鑿證據證明某個人“有罪”之前,必須假定他是無罪的。在證明丈夫出軌之前,得假定他沒出軌,并在此基礎上與他過正常日子,不能僅僅因為有所懷疑就認為丈夫的確已經出軌,并因此鬧離婚。

我們的生活當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未知”和“不確定”。有些“未知”和“不確定”因為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太遠,我們不會很在乎,比如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哪些星球符合人類生存的條件?等等。

但有些“未知”和“不確定”直接關系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不在乎都不行。

那時,我們就要警告自己:“不要犯滿家嶺老人的錯誤,不要看到一前一后發生的兩件事,就想當然地認為其間必有因果關系。”

我們還需要警告自己:不要犯滿大夫的錯誤,在沒有確鑿證據(只有匿名信)的況下,我們不能假設配偶已經出了軌。

如何livewithuncertaintyandunknown(直譯:如何帶著不確定和未知一起生活;意譯:如何理生活中的不確定和未知),很考驗一個人的智慧和心理素質。

而我們要走的第一步,是承認生活中存在著不確定和未知,有些“未知”一輩子都不會變“有知”,有些最終都只能是,有些懸案在我們有生之年破不了案。只有承認這一點,并認識到人是可以livewithuncertaintyandunknowns,才有可能靜下心來,研究未知,并用科學的方法解答未知。

最后想說說這個故事的題目。

開篇之前,艾米曾向大家征求故事題目,但由于不能全盤故事節,大家不可能知道究竟什麼題目最好。艾米為了讓大家早日看到故事,用《一路逆風》做暫名開始了碼字。

現在六十八集全部寫完,從我個人的覺來看,《一路逆風》是最好的題目。

這個故事里,不同的人遭遇了不同的逆風,這些逆風,有的是不知不覺中向人吹來的,等到發現已經太晚,造了令人痛心的損失;還有的逆風,并非故意吹向故事人,但人自覺不自覺地選擇了與風不同的方向,于是了逆風。不僅如此,同一風向的風,對你來說是逆風,但對其他人來說,也許就是順風了。

“一路逆風”只界定了故事的背景,但沒有限定人的言行,使得故事可以自由發展,既可以寫逆風而進,也可以寫逆風而退,既可以寫給人制造逆風,也可以寫被人制造逆風,是個好題目。

最后祝賀艾米又完一部大作,并翹首期待新作。

    人正在閲讀<等你愛我(一路逆風)>
      關閉消息
      待續...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