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風雅錄》23

午飯后,賓館中載著京城來采風的師生一行前往黃河岸邊禹門古渡。

老遠便見一帶混黃的江水奔騰翻滾,最窄架了一座鋼索橋。那水被兩岸石壁束縛著,猶如旺火灶上一鍋瘋狂沸騰的泥湯,似乎能把鋼索橋都熔化掉。

“黃河黃河,原來真的這麼黃。”一個學生喃喃自語。

汽車就停在橋頭。眾人下車才發現,腳下峭壁離水面至十幾米。岸邊盡是平頭方崖,層層疊疊,遠看只覺厚重,離近了才發現有多險峻。因為常年被河水沖刷,山崖寸草不生,如鏡,盡管還隔著好幾步距離,也人不由自主抓住護欄,生怕腳下一個出溜,便萬劫不復。

胡老師使勁拍手吆喝,把學生召集攏來,圍一圈。

學生們展開手里的資料,聽方老師講解。水聲轟隆,必須放開嗓門吼才聽得清楚。

“各位同學,咱們現在站的位置,就是禹門古渡。橋頭有塊石碑,一會兒大家可以去觀察觀察。以這座橋中線為界,這邊屬晉州河津,那邊屬關中韓城。現在請同學們往兩端看,提問,橋為什麼建在這兒?”

馬上有學生回答:“因為這個位置最窄。”

又有人補充:“因為兩邊的山差不多高。”

方思慎點頭:“沒錯。兩岸峭壁夾峙,形如門闕,這就是龍門峽,傳說中鯉魚躍過去能夠變龍的地方。《太史公自序》里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既然做‘門’,自然兩邊都是,那麼太史公究竟生在龍門的哪一邊呢?這就是為什麼,兩千年來,河津與韓城爭奪太史公故里名號,一直爭不明白的原因。”

“啊!”學生們著一水相隔又被鋼橋連接的兩岸峭壁,恍然大悟。

方思慎舉起手里的地圖:“太史公自己說生長在‘河山之’,毫無疑問,‘河’指的是黃河,‘山’指的就是龍門山。據‘山南水北謂之’的慣例,河津位于黃河北側,因此有人認為他應當是河津人。但是也有很多人提出,黃河在這里只有極短一段為東西走向,整卻是南北走向,古代地名也有‘山東水西謂之’的習慣,所以認定黃河西面的韓城才是太史公的故鄉。”

學生們的興趣都被吊了起來,紛紛拿著地圖對照實際地形仔細察看。

“所以,”方老師大聲宣布,“咱們這次采風的任務,就是找出太史公真正的故鄉是哪里!”

第13章

第二天上午,出發前往文化館。三個西裝革履的男人站在大門口,車才停穩,便迎了上來。看見胡以心,領頭那個趕過來握手:“哎呀,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從中央來的老師和同學們哪!”

師生們雖然吃驚,好歹也見過大場面,見招拆招,互相致意。

胡以心介紹方思慎:“這是我們隨行指導專家,京師大學國學院的方博士。”

那三人開始把方思慎當作了學生,見沒穿校服,以為是學校的實習生。大驚之下,連忙過來握手:“啊呀,方博士!幸會幸會!真是年輕有為,年輕有為啊!哈哈……”

方思慎很不習慣這種做派,出一點微笑,握個手,退到旁邊。

互相介紹過,原來這三位一早便在門口恭候,一位館長,一位副館長,拿鑰匙的是主任兼研究員。

進得文化館大門,一路經過老年活中心、青年活中心、棋牌室、音樂室、閱覽室……終于來到藏書室。兩位館長要忙工作,留下姓馬的主任作陪。

“昨天聽說你們要來,特地找了幾個工人收拾衛生,好迎接貴客呀!”馬主任打開門,室的,中間一張乒乓球臺當桌子,邊上碼著十幾張塑料方凳,靠墻有一排大書柜。

“這些是《河津縣志》,這邊是共和以來編寫出版的《河津黨史》、《河津革命志士大全》、《河津新崛起》系列,我們文化館的同志為這些著作付出了很大心啊……”

“對不起,馬主任,我們主要想看看有關太史公的資料。”方思慎看他以為是跟領導匯報工作,有搞錯方向的危險,出聲打斷。

“啊,不愧是專家,果然有學問!就是河津本地,如今還有幾個知道太史公是我們家鄉的驕傲!真是給祖宗丟臉吶……”

畢竟是研究員,知道得比一般人多,方思慎道:“馬主任,若是您有空,還請多多指導。”

“不敢不敢。”

胡以心道:“您才是知懂行的專家,我們這次寒假文化采風,是以探訪太史公故里為主題,還請您不吝賜教才是。”轉招呼學生:“同學們,大家有什麼問題,盡管提出來,請馬老師為我們解答。”

馬主任瞇起小眼連連點頭:“好的好的。”

四個男生把十幾本磚頭厚的縣志搬出來,在乒乓球臺上鋪開。洪鑫垚一次就捧出六本,生們圍在他邊贊嘆。有幾個學生原本定的小組專題就是“太史公籍貫考”,這會兒拿出預先準備的索引和目錄,有模有樣地翻閱查找起來。

馬主任嘆道:“看這些孩子,多麼有出息!他們就是咱們國家的希啊!”

方思慎幫著學生翻看縣志,問:“馬主任,您這兒有沒有能夠復印的地方?”新版縣志并非古籍,拿去復印也沒關系。

“這……館長辦公室有一臺,我去問問。”

“不用了,馬老師。”洪鑫垚把手機掏出來,“我這個可以拍照,書上的字也能拍得很清楚,拍下來回去打印就行。”

一個手搶過去:“好哇金土,這麼有用的東西也不早點貢獻出來。”

“喂!早說了不許外號,我大名!”比起搶走手機,洪鑫垚更張自己的名字。還好是文化館,這種部門跟洪家八桿子打不著,否則哪有一二把手不認得他洪四的?其實他這半年氣質大變,又穿著校服,即使人迎面撞上,也未必認得出來。

年輕人都喜歡新鮮玩意,立刻將洪鑫垚圍住:“快,快告訴我們怎麼用!”

“我這個也能拍照,拍人還行,書上的字就不行了。”

“呀,方老師您看,真的好清楚!連下面注釋的小字都一個不差。”

方思慎接過去看看:“是清楚,那就先借洪鑫垚同學的手機用用。”

于是師生都圍坐在乒乓球臺四周,人手一本縣志,一邊看一邊討論。三位老師負責回答問題,發現重要容便用手機拍照保存。馬主任本是當初編者骨干,是這文化館里真正有文化的實力人士,回答時總能把話題延開去,風俗人、典故傳說,講得大是引人勝。

年輕人耐心有限,查一陣文獻,便都放下書本,湊到馬老師跟前聽故事去了。

方思慎把十幾本縣志摞到自己面前,逐一翻閱,偶爾分神留意馬主任的龍門陣里有無真正備價值的信息。

“這個給你。”

面前突然出現了那只閃亮的寬屏超薄手機。

“喏,這樣,這樣,然后摁這個。”洪鑫垚給他演示用法,口氣梆梆的,“會了嗎?”

“會了。”方思慎抬頭微笑,“謝謝。”

洪大聽故事去了。

為一名河津人,這兩天的所見所聞令他倍覺愧。洪大做老大做習慣了,隨著距離故鄉越來越近,地頭蛇意識也不斷上升,誰知竟然不上半句。那些地點、人、知識、傳聞,就在他土生土長的環境里,十幾年來居然未曾留意過。他從來不知道,自小生活的家鄉,竟有如此陌生、神、深邃的一面。

“馬老師,我們昨天下午去了禹門古渡,方老師說書上記載址石碑應該在這邊,怎麼給搬到橋那頭去了?”一個學生問。

“是啊是啊,橋那頭還有人賣票呢!我們在橋上見幾個對面上來的,說是什麼‘禹門古渡龍門峽聯票’,一個人八十塊!聽說這邊本不要錢,后悔死啦!”

    人正在閲讀<附庸風雅錄>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