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舉》第263章

小冰河這麼高級的氣象學問題, 崔燮自己也不是很懂, 給李兆先、祝枝山兩個詩書傳家的風流才子講就更不容易講明白了。他索還是拿自己的本行,列數據、做報表, 用抹布掉白板上的東西, 按年份一行行寫了下來。

“我是化二十三年進了翰林院, 學著擬詔誥書冊,擬的不算多, 但也看過不恩師和前輩們擬的免賦稅秋糧詔書, 我寫出來給你們看看——”

化二十三年九月,以陜西大旱免臨洮衛、鞏昌衛夏稅秋糧;十月, 以旱災免永平府秋糧;臘月, 以旱災免湖廣武昌秋糧。

弘治元年閏正月, 以水災免云南黑瑯二井鹽課;六月,以兩浙荒免貢綾紗;七月,以災荒免安慶、廬洲兩府夏稅;十月,以旱災免河南開封五府與汝州夏稅, 以旱災免武昌等衛屯糧;十一月又因逃絕人戶, 無征糧, 免河南五府并汝州秋糧、馬草。

弘治二年、三年……

這還只是下了詔免稅糧的,不算那些年年災荒,依例只繳一二糧到戶部,剩下的就地方截留賑災的府州。

一列列水旱災傷,一排排免夏稅秋糧,一“民困”、“民特窮”、“逃絕人戶”, 看得兩位才子心驚跳,直呼:“有司如何不賑濟!”

有司賑濟是一回事,可賑濟再怎麼濟也抵不上一年災荒帶來的危害。

崔燮替中槍的“有司”說了句話,把兩人的關注重點又拉回到了災害本上:“只看這一次次免糧詔書,便能看出近年來各地災荒頻發,是天災導致人變。咱們管不得上天要雨要旱、要寒要熱,只能從小下手,育種增,想法這地多產些糧食。”

祝枝山支上眼鏡細看他,懷地說:“原先只知大人有教化天下學子之心,如今才知大人心中不只記掛我輩讀書人,更掛念著億兆生民。枝山不才,也薄有些家私,回鄉后當行施濟之舉,不負崔大人今日教導。”

崔燮笑道:“我只是舉些例子,也不曾教你做什麼,你所想的,是出乎自己的仁之心,何得謝我?”

可惜他守孝時不能離家,就不能帶兩位才子看他開春時人搞的雜蠶豆了。不過也有一樣東西是從家里就能看見的——不是外頭小菜園旁積的,而是種在院墻的幾株榆柳。

下部都刷著一層白白的石灰水。

崔燮特別自豪地介紹道:“這石灰水有殺蟲保暖之效,冬日涂在樹上,到春天樹上就生蟲,樹葉和榆錢兒都長得更好。”

這法子還是他小時候從馬路邊行道樹上看來的,后來幾年樹上多是掛營養針的,石灰水倒漸漸見了。

他原先忙著讀書掙錢,沒心思搞園林綠化什麼的,如今要研究農業生產了,才把這些舊日習以為常,卻蘊含著……反正他也不懂的科學理論的東西又翻了出來。

因為琢磨出了石灰水能殺蟲,他就人化了不石灰水,給莊子上的窩、鴨舍、豬羊圈都消了一遍毒。之前堆的糞、積的水里也都拌了點兒生石灰進去,生石灰沾上水就沸騰起來,又有高溫、又吸水,料里的蟲卵和大腸桿菌估著也都燒死了。

折騰一圈下來,豬羊鴨都沒死,水也沒燒爛秧苗,這石灰消毒法可就了他得意之作。

可惜李、祝二人都是十指不沾春水的弱質書生,會不到崔燮攻克農科技,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豪。他也知道這點,又不愿兩位才子尷尬,便撿著有趣的說:“可惜你們晚來了兩個月,沒趕上榆錢下來的時候。莊戶人家會做榆錢飯,就以鮮榆錢和著白面或黍米面蒸制,吃時澆些麻醬、醋,格外清鮮。榆錢兒還能加米煮粥,清清甜甜的;若是多加些面,團團子蒸,就能當干糧吃,都是初春難得的味。”

榆錢飯!多學生學完這課就想吃榆錢!

崔燮穿到大明朝就想法兒吃上了,一直吃到如今都還不膩,吃的就是其中的懷!

然而兩位宦之后的風流才子本不懂這種懷的妙,聽著崔燮大贊特贊榆錢飯的好,對他只有深深的憐

崔和衷在鄉間守孝,竟然艱困到以野菜榆錢為生了!

自己過得這麼苦,卻仍不忘百姓艱難,這份心何等佩!

祝舉人和李大公子吃了幾頓鮮野菜、干菜、豆腐、野菌做的素席,唱和了些充滿農家野趣的新詩,連同京里做的詩集都送給崔燮玩賞。而后各自回家,把他守教期間教導鄉民讀書,研究《農經》,教百姓耕作的人事跡傳揚出去。

徐閣老聽說之后,倒有幾分慨:“這麼個做實事的人,若當初考得靠后幾名,撥他進了都察院倒好了。將來放一任監察史出去,到各地推行新耕作法,不知能惠及多地方百姓。”

劉閣老淡淡地說:“如今是‘非翰林不閣’,這樣心懷社稷的人,若只做個風聞奏事的史才可惜了。老夫倒看他在中樞待著比到跑強,他若能寫出新農經來,著各州縣推行起來又有何難?”

劉閣老竟也有這麼護的后輩,這后輩竟還不是那種結上司的小人,這真是朝廷軼聞了。

徐溥忍不住多看了首輔一眼。

丘濬笑瞇瞇地調停道:“崔和衷還在鄉間守制,且他講兩年農經,以觀效。等他三年孝滿回來,太子怕不都能加冠出閣了,圣上自有用他的地方。”

他說著說著,忽然嘆了一聲:“看這些年輕人已經能為國為民做事,我這老頭子在朝里待得倒有些不自在了。罷了,等持完了這一年,我也該上本乞致仕了。”

他眼看都七十五了,比起太祖所定的致仕年紀大了近十年,也在大學士任上干了這麼久,為天子、朝廷盡了自己的力,這般年紀還不求退,難道還想當一輩子的閣老麼?

他生出退意,徐溥也有些在意:“我也只比瓊山兄小八歲,眼看著亦該是古稀之年了,又要在閣老位上耽擱多久呢?朝中歷歷有人,瓊山兄先退,我這把老骨頭過不幾年也要退歸鄉了。”

與徐溥還差不多年紀的劉首輔不為所,穩坐釣魚臺。

不過丘濬歸鄉后,四位閣老的位子就要空出一個來。雖說三位閣老主政也是閣的正常配置,可如今劉首輔沉迷養生,也不彈劾人了、也不問事了,兩位閣老支應上下就有些吃力。如今又不是化年間朝廷上下喑然無聲,紙糊三閣老就能應付過去的時候,弘治天子是難得的勤謹之君,得提拔個年輕人閣。

徐劉兩位從翰林學士干上來的閣老,同時提出了一個名字:

李東

在翰林養多年,通曉政務、文冠一朝,又有國士之心,化年間能不惜命彈劾太監與萬貴妃——

部院中哪里還有比他更合適閣的?

丘閣老也素與李東相善,沒一起喝酒作詩,家里還留著兩首東醉后的題壁詩,對他的志志向了解甚深。聽到兩位閣老的提名之后,也默默承認了。

三人達默契,又看向首輔劉吉——唯一可能、也反對得了這安排的,唯有劉閣老。

然而劉閣老這回竟一變之前的風格,既不也不拖,比眾人都積極地安排:“且先將東升作侍讀學士,兼禮部侍郎!進了禮部才好閣,兼個太常卿,資歷還不足。”

部堂要升遷,還要經吏部會推,此事便推到了吏部尚書耿裕手中。李東那吏部右侍就是為了閣加的銜,不管實務,倒不用很議,只要添上幾個人選陪議侍讀學士就是了。六部堂很快舉行廷推,弘治天子輕輕批了個“準”字,便把李東推上了侍讀學士之位,不管翰林院事,專司天子誥敕。

丘濬后又請他到家喝酒,握著他的手說:“我將致仕回鄉,西涯將繼我之后閣,要好好做,不可負我。”

李東傷又激,嘆道:“瓊山公竟要致仕……這閣里該致仕的實另有人。”

丘濬看著杯中清酒,微微點頭:“其實我也想給你、給后頭年輕人留下個眾正盈朝的時局。”

他轉便上奏天子,言皇太子聰慧異常,既正儲位,宜早束發加冠,選良師教導。天子對這個太子寶至極,雖然口中說著“待皇太子年長后再行”,實則也覺著該早點兒選名師教導,別讓他像自己小時候那樣不為眾人所知、所重視。

弘治八年二月,皇帝便不再拖延,下中旨詔令禮部為年滿五歲的皇太子行冠禮。禮部翻出了當今冊太子時的儀注,略加修改呈進上去,定下了此事。

皇太子儲位已定,又即將加冠,將來選朝中諸正,好生教導太子,使如今上一般勤儉寬容,大明就又是數十年盛世。而且明年崔燮便該守滿孝期回來了,有他這既知經義,又曉得民生疾苦的人教導太子,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丘濬看著當今朝中之狀,想著將來的盛景,自覺這幾十年途再無憾,退回私第后便寫了一封乞致仕疏。

隨著這封致仕疏遞的,還有一封彈劾首輔劉吉老邁不任事,打言路,留權職,不堪為首輔的折子。

弘治天子兩道折子都沒同意。

丘濬度著自己不佳,一意要致仕,彈劾劉吉也彈劾的越發用心,折子一道接一道的上。徐溥、劉健二人深知其意,言們也趁機為弘治初年間因彈劾他而被打史言們報仇,一天十數道折子飛中樞。

這樣集的彈劾,彈得劉首輔也不得不上了封請罪、乞致仕的折子,委委屈屈、毫不抗辯地請天子作主。

退回府里,他上的殺氣、怨氣就再也掩不住,拍著桌子說:“丘濬老兒,竟不念我援引他進閣之德,故意壞我的前程!這回我若能熬過去,必定把他們都發回鄉里,再清一回史臺!”

發了一回狠,又怕這回上書的人太多,圣上不肯再包容他,忙又琢磨著怎麼重贏回天子的心。

他家中子弟勸道:“如今貴盛者莫若張氏,大人何不請張國丈與兩位國舅進言?”

他還敢用那兩位國舅?

那位皇上從東宮里用出來的李太監,二張一道奏本就彈劾下來了,前車之鑒就在、就在新出的《年錦衛》連環畫上呢!這兩人如今也到釣著不知的人給他們送禮,恨不能再在朝堂上出一回風頭,他豈能主送上去?

這兩位國舅不可輕用,除非能從他們親近的人下手,以之。放眼朝中,唯一能管得住那兩位國舅,甚至他們幫忙說好話的,也就只有剛升了錦衛都督僉事的那位……

錯了!

還有個人!

在那人面前,謝瑛算什麼!

他真是年紀大了,怎麼之前沒立刻想到兩位國舅的老師,在遷安守制的崔燮!

他連忙找來心腹問:“崔和衷近日可有什麼著述出來?”

崔燮守制要守到今年臘月,守制期間可是一直在潛心鉆研農經,想出了許多致令收的法子,這些都是能搏天子喜歡的。若崔燮還在朝里,他什麼也不怕,可如今丘濬猝然發難,崔燮來不及回朝,只能先借他一篇著述獻到宮中,表一表自己關心農政的功勞,借借他的福運了。

當然,只要他這首輔當得牢靠,等崔燮回朝后,這些功勞他都會轉職還回去的。

劉首輔算計得的,人加騎馬趕回遷安,問崔燮求幾篇農耕之法的文章給自己充門面。

然后他就閉門謝客,擺出一副盛世白棉花的淡然姿態,任由科道言攻擊。

僅僅五天之后,數百里奔襲至遷安的心腹兩手空空地趕回了劉家,慘淡地說:“崔侍講的祖母過世,他家正辦著喪禮,寫不出新的文章,也拿不出祥瑞谷。且他從前寫的耕種之法的文章都給他老師李學士抄送去了,在下雖是要了一份回來,只怕也不能獻往宮中……”

劉首輔臉蒼白,那份任人彈劾而不異的棉花骨都似乎起了幾分。

與這心腹前后腳地,當今司禮監第一人覃公公便進了劉家,行了當年懷恩大伴之事,勸首輔致仕歸鄉。

若他能立刻獻上一份教百姓種出產豆麥的文章;若他立刻能拿出個一結兩三支穗、十余粒籽的祥瑞麥子;若現在就有個崔燮替他跟國丈一家討,請國丈進宮求一求天子……

然而這一切都沒有,他只能深深嘆一聲,恨天意在丘……不在劉啊!

    人正在閲讀<穿到明朝考科舉>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