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忙什麼》第1章 拓展生活的寬度 (2)

一個有良知的人考慮別人多過於考慮自己,他不會因爲一些短淺的私利而違背自己的良知。他懂得事有所爲,有所不爲,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該做的,就算是可以帶來巨大的利益,也不會去做。虔誠守護良知的人,讓世人敬重,如屈原、孟子、陶淵明、文天祥等,一世英名照汗青;拋掉良知的人,世人唾罵,如秦檜、嚴嵩、慈禧、汪衛等,臭萬年遭唾棄。

良知,是無愧人生的底。誰臭萬年,想必只有那些沒有良知、貪婪無恥之輩,而大多數人都想保持清白的良心,屹立於天地間,問心無愧地過完此生,以求無憾。

品德構你的良知,使你明白事理,而非只據法律或行爲守則去判斷是非。正直、誠實、勇敢、公正、慷慨等品德,在我們面臨重要抉擇之時便了首要因素。如果你習慣從生活小事修養自己的品德,將來就有能力塑造應付大事的毅力。才能不足恃,唯有道德的力量戰無不勝。對任何領域而言,道德是獲勝的首要因素,有能力無法形力量,將高尚的道德品質運用到實際行中才能顯出效。

許多人認爲,功靠天資、能力、人緣,歷史卻教導我們:從長遠來看,“真正的自我”比“人家眼中的我”更爲重要。古今中外所有關於功和自我鬥的故事,都著眼於當事人的德行。人生以德爲本,纔能有真正的就和滿足。

如果一個人在忙碌的時候,能堅持培養自己高尚的和仁慈的懷,並堅持去發展自己各種高尚的趣,那麼這個人就可以爲自己中的樣子。反之,如果對自己不純潔、可鄙甚至是惡毒的想法不加控制的話,那麼自己的靈魂就會被這些想法扭曲。

5.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當人意識到生命是短暫而有限的時候,我們該乾的不是爲此而苦惱。相反,正是因爲看到了自己命運可能的終點,從而更要激發自己過好每一天的信念,不浪費時間,不蹉跎歲月,不瞎忙,不白忙,在有限的生命裡努力拓展生活的厚度。

生和死是一對孿生兄弟。死對他的哥哥眷不已,生走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可是,生卻討厭他的這個弟弟。尤其使他掃興的是,往往在他舉杯暢飲的時候,死突然出現了,把他滿斟的酒杯落在地,摔得碎。“你這個冤家,當初母親既然生我,又何必生你,既然生你,又何必生我!”生絕地喊道。“好哥哥,別這麼說。沒有我,你豈不寂寞?”死心平氣和地說。“永遠不!”“可是你想想,如果沒有我和你競爭,你的樂有何滋味?如果沒有我和你同臺演出,你的戲劇豈能彩?如果沒有我給你靈,你心中怎會涌出的詩歌,眼前怎會展現的圖畫?”“我寧可寂寞,也不願見到你!”“好哥哥,這可辦不到。母親怕你寂寞,才讓我陪伴你。我這個孝子怎能不從母命?”於是,忍無可忍的生來到大自然母親面前,請求把可惡的弟弟帶走,別讓他再糾纏自己。然而,大自然是一位大智大慧的母親,絕不遷就兒子的任。生只好服從母親的安排,但並不領會如此安排的好意,所以對死始終懷著一種無可奈何的怨恨心。

生是人生的起點,死是人生的終點,許多時候,死是容易的,活著卻很艱難。從起點到終點,猶如畫了一道麗的弧線,生命之被淋漓盡致地展現。哲人說,生命不止一次。讀不懂生命的人,認爲他的生命只是一次,讀懂生命的人,嘆他生涯浮沉,九死一生。活得無悔,便不會怨恨死了。

所以,當我們意識到人生苦短之後,就要好好地珍惜自己轉瞬即逝的生命,不要讓自己的人生充斥著自私、暗、虛僞這些負面的東西。一旦我們把功名利祿這些外之作爲人生的終極目標,我們的心就會充滿永遠無法滿足的。相反,如果能夠抵擋質的,追求心的富足,則能夠坦然、平和地面對人生,積聚更多的慧。這樣,即使到了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也能夠坦然地去接,也能夠讓自己從容地面對死亡。

生命從起點到終點,就是一次多麼自然的過程。沒有死的悲傷就沒有生的喜悅,悉了生與死的本質,就不會爲終究要死去而坐立不安,只會爲生存的每一天喝彩、好。

6.別對死亡充滿畏懼

死亡的不可抗力和未知讓人到恐懼,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因爲害怕死亡而讓每一天都充滿恐懼,從而走向極端——或過分重視自己的,如服用大量的藥、負擔過重的鍛鍊等,想以的青春來延長自己的壽命;或過度耗損自己的,每天紙醉金迷、酒池林,認爲反正人都會死,不如此刻。這兩種都是忙碌於生命的行爲,無論是對死亡的恐懼和消極,終歸都是空虛。

生死相對,同時相,生命中不能缺死亡這一環,雖然死亡是人生必然經歷的過程,但人人都怕死。平常人懼怕死亡,是因爲不知道人死之後要去向何。然而,死也是我們要承擔的人生義務之一,在因果循環中,生命過程中的苦與樂、逆與順、與敗、得與失、壽與夭、健康平安與多災多難,都應該面對並接。人生的兜兜轉轉,猶如樹葉的迴,循環往復間,沒有永生,也沒有消亡。每段生命的開始意味著過去的隕落,每段生命的結束又昭示著下一個未來。生死從來不由人,甚至連佛祖也無法改變。

人們總是問佛陀:“佛死了到什麼地方去呢?”佛陀總是微笑著,保持沉默,什麼話也不說。但是,這個問題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來,看來人們對這個問題還是比較關心的。爲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佛陀對他的弟子說:“拿一支小蠟燭來,我會讓你們知道佛死了到什麼地方去。”弟子急忙拿來了蠟燭,佛陀說:“把蠟燭點亮,然後拿過來靠近我,讓我看看蠟燭的。”弟子把蠟燭拿到佛陀面前,用手遮掩著,生怕風把蠟燭吹滅了。但是,佛陀訓斥他的弟子說:“爲什麼要遮掩呢?該滅的自然會滅,遮掩是沒有用的。就像死,同樣也是不可避免的。”於是,佛陀吹滅了蠟燭,說:“有誰知道蠟燭的到什麼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麼地方去了?”弟子們你看我,我看你,誰也說不上來。佛陀接著說:“佛死就如蠟燭熄滅,蠟燭的到什麼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麼地方去了。和火焰熄滅是一樣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失了。他是整的一部分,他和整共存亡。火焰是個,個存在於整之中,火焰熄滅了,個就消失了,但是整依然存在。不要關心佛死後去了哪裡,他去了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佛。等到你們頓悟的時候,你們就不會再問這樣的問題了。”

不論是人的死亡,還是佛的死亡,都如燈滅一般,但即使燈滅了,也並非什麼都沒有了。曾經的依然在閃爍,蠟燭的意義在於其燃燒的過程。生生死死,且由他去,不要執著於如何永生,也不要總惦記著人究竟如何做才能在死後上達四方樂土,這都是虛無縹緲、無蹤可覓的烏有,最好趁生命還在時,多做善事,認真修行。面對死亡,要有如落葉歸的自然;要有如空山圓月的明淨。纏繞心靈的那條生死線,只有自己才解得開。

7.看生死,活出彩人生

生與死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大轉折,有生必有死,有得必有失,生死是人生必經的旅程,不要把死看做是終結。參這一玄機,我們就不必天天再爲生老病死而恐懼不安,或對於家庭、親朋甚至世間的虛華富貴有所捨不得,疲憊於一些讓自己覺痛苦的急躁和忙碌行爲。其實,我們可以活得更開心一點、快樂一些。

人來到世上是偶然的,走向死亡卻是必然的。人生除了生與死能引起幾聲歡呼、幾陣哭泣外,健康活在世上的人很會想到死亡。因而生活中常可見到一些人,則輕狂驕妄、得意忘形,敗則一蹶不振、沮喪絕,對得失錙銖必較,對敗患得患失,對慾壑難填,無論大事小事,整天煩惱、憂愁、痛苦、懊喪,甚至去猜忌、爭鬥、相互陷害。不識人生之輕重、不辨生命之真諦,真可謂一葉障目,不識泰山!

科爾和馬克一起去醫院看病,他們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驗結果期間,科爾說如果是癌,立即去旅行。馬克也如此表示。

結果出來了,科爾得的是鼻癌,馬克長的是鼻息,科爾留下了一張告別人生的計劃表離開了醫院,馬克卻住了下來,科爾的計劃是:去一趟埃及和希臘,以金字塔爲背影拍一張照片,在希臘參觀一下蘇格拉底雕像;讀完莎士比亞的所有作品……

他在這生命的清單後面這樣寫道:“我的一生有很多夢想,有的實現了,有的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現在上帝給我的時間不多了,爲了不憾地離開這個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後幾年去實現剩下的願。”科爾辭掉了公司的職務,去了埃及和希臘。現在科爾正在實現他出一本書的夙願。

有一天,馬克在報上看到科爾寫的一篇有關生命的散文,於是打電話去問科爾的病。科爾說:“我真的無法想象,要不是這場病,我的生命該是多麼的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實現自己想去實現的夢想。現在我才味到什麼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好吧?”

馬克沒有回答。他早把自己親口說的去埃及和希臘的事放在腦後去了。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最後都不可避免地走向生命的盡頭,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而走得快的人,看了生死,反而活出了彩的人生。而走得慢的人,總是想著自己還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一拖再拖,直到最後仍然沒有完,忙忙碌碌地度過了自己平庸的一生。這不能不說是生命的一種悲哀。

因此,當你得意或失意的時候,請站在生命的制高點上,叩問生死,思考人生。有了看生死的勇氣,才能順應自然、重生樂生,選擇超越自我的人生觀,創造超越自我的人生價值。

    人正在閲讀<你在忙什麼>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