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閉》滄浪

此後皇後對今上,依然是客氣恭謹,敬而遠之的態度。平日勤於理六宮事務,恩威並施,由此宮肅然,再無出什麽子,唯張貴妃每每有意挑釁,要求搬更為豪奢的寧華殿,妃妾居稱“殿”已是僭越,而更常越過皇後,自己向兩省六局發號施令,以致寧華殿飲膳用度供給皆逾於中宮。不過皇後之裕如,無所不容,任張貴妃如何無禮都未有怒意。

直到這年十二月裏,我才又見到皇後有哀戚神現於眉間,但卻不是因張氏之事。

那日黃昏,公主照例去儀殿作晚間定省,我隨侍同行,到殿中,見皇後正獨坐著看案上一卷文書,轉首看我們時,目中瑩然,有淚

公主吃了一驚,忘了行禮,先就疾步過去關切地問:“孃孃,怎麽了?”

皇後拭了拭淚,然後淺淺一笑,拉公主在邊坐下,沉默地半擁著,良久後才道:“孃孃一位好友的夫君上月去世了……夫君蒙冤而亡,還年輕,幾個孩子都沒你大……”

“蒙冤而亡?”公主詫異道,“那孃孃將冤告訴爹爹,請爹爹為他昭雪呀。”

皇後惻然笑笑,隻擁公主,並不接話。

許是意識到此中自有為難,公主雙睫一垂,亦有些黯然。依偎著皇後,轉眸指著案上文書,又問:“這是給孃孃的信麽?字寫得真好看。”

那其實不像一封信,紙張尺寸和字都比尋常尺牘要大。我隔得遠了,看不清楚寫的是什麽,但覺那字橫斜曲直,鉤環盤紆,作的是草書,頗有氣勢。

皇後未以是否作答,但問公主:“你能認出這是誰的字麽?”

公主仔細看看,道:“這字寫得像新發的花枝一樣,很是漂亮,可又與爹爹給我看的名家法帖不同……不好猜呢。”

“此人不以翰墨自誇,但世人爭傳其殘章片簡,府所藏反而了,難怪你認不出。”皇後和對公主說,再一顧我,道:“懷吉,你在書藝局做過事,也過來看看罷。”

我遵命走近,低首一看,見其上寫的是一闋《水調歌頭》:

“瀟灑太湖岸,淡佇庭山。魚龍,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丈夫誌,當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這字是我曾見過的,暗度這詞意,與我猜測的那人境況亦相符。環顧左右,見周圍隻有二三位皇後的親近宮人,遂開口道:“這字如花發上林,月滉淮水,應是出自蘇子醉筆之下。”

皇後稱是,告訴我:“上月他寫下這闋詞,不久後病逝於蘇州。”

“蘇子?是他死了?”公主大意外。

皇後頷首,悵然道,“想想真是令人歎惋,這世上竟再沒有那怒馬輕裘,漢書佐酒的人了……”

這句話中有一典故。蘇舜欽有詩名,其嶽丈杜衍有政聲,當世名卿皆喜與之遊,並如晉人稱樂廣衛玠那樣,形容這翁婿二人為“冰清玉潤”,以謂翁婿皆。據說舜欽年輕時在杜衍家居住,每晚要獨自飲酒一鬥,且不須下酒菜。杜衍聽了不信,讓人去看,那人回來說,舜欽是一壁看《漢書》一壁飲酒,看至便擊節讚歎,自言自語地評論一兩句,再為此滿飲一杯。杜衍聽了笑道:“有如此下酒,一鬥不足多也。”後來漢書佐飲便了蘇舜欽一段廣傳於天下的佳話。

蘇舜欽的早逝令公主不解,對皇後道:“我聽爹爹說,那些外放的兒都過得很逍遙呢,到遊山玩水,然後題詩撰文,又是《嶽樓記》又是《醉翁亭記》又是《滄浪亭記》的,弄得天下人都爭相傳誦,把紙價都哄抬起來了……蘇子不是去蘇州建了座滄浪亭麽?怎麽這樣早亡?日與魚鳥共樂,難道還不開心麽?”

皇後問:“徽,你知道他修築園林為何以‘滄浪’為名麽?”

公主想了想,最後還是搖頭:“又與哪部典籍裏的辭句有關麽?”

此刻但聞有人自殿外進來,一邊走,一邊清作答:“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我們回首一看,發現竟是今上,於是皆肅立行禮。

他既“滄浪”之句,想必是聽見我們此前對話了的。未經傳報,我們都不知他走近,也不知他聽了多,我不由有些擔心,微微轉目看皇後,見略顯猶豫,但還是沒有把案上那闋詞撤下。

今上徑直走至案邊坐下,拿起蘇舜欽詞細看,閱後未顯慍怒之,但長歎道:“舜欽歸水鄉,希能像鼓枻漁父那樣豁達,以泉石自適,觴而浩歌,安於衝曠。但此詞又說‘丈夫誌,當景盛,恥疏閑’,可見終究是放不下。”

皇後立於今上側,保持著一點距離,目安靜地落於足前地麵,應道:“他以滄浪亭向天下人表示自知進退而安於衝曠,沃然有得,笑閔萬古,可最後,卻還是寧以一死其心聲: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

今上有好一陣的沉默,然後似向對皇後解釋一般,說:“當年雖將他削籍為民,說永不敘複,但後來……我在今年赦宥罪人的郊赦文中加了一條:監主自盜稍輕者許刑部理雪。怎奈言者反對為其昭雪,說郊赦之敕,先無此項,這是挾曲庇蘇舜欽,皇帝不能以片言破律……兩月前,我下旨起複舜欽為湖州長史,想先讓他在外做,慢慢再調回京中,以免臺諫說太多話,未料他如此傲氣,寧死都不赴任。”

公主在一旁聽到這裏,忍不住小聲嘀咕:“在那些山清水秀的地方做有什麽不好啊,難道非要回到京中和老頭們吵架才開心麽?”

我拉了拉袖,暗示在此時說話並不妥,對我撇撇以表不滿,但倒是不再出聲。

皇後朝今上欠,溫和應道:“舜欽未必存心不赴任,或是天命如此,莫可奈何。陛下聖明,舜欽泉下有知,亦會上寬仁,自知涕。”

今上無語,細閱那闋《水調歌頭》,再問皇後:“這是杜夫人呈給你的麽?可還有信件?”

皇後答道:“托人將這詞到我弟弟手中,然後我弟媳帶宮來給我,除此以外並無信件。托之人也曾問可還有信函要轉呈於上,說:‘僅以此詞表明心跡足矣。吾夫屈於生,猶可於死。’”

今上聽著,目遊移於蘇舜欽筆跡之上,思量許久後,做了個決定:“日後舜欽長子年歲夠了,我會蔭補個職給他。除了按例恤的銀錢,再賜杜夫人一些財帛罷。”

皇後擺首道:“我弟弟曾遣人送錢給謝絕不,說上呈詞不是為乞憐求財,惟家肯一顧,對範相公、富彥國、韓稚圭與歐永叔等外放文臣多加顧惜,以後安葬子,若尚能蒙他們賜篇墓誌,這一生便再無所求。”

今上未置可否,默默卷好詞,自己攜了起而去。

這是我首次見皇後在今上麵前論及臣子之事,不免有些為擔憂。如此公開表對新政大臣的同,一向反後宮涉政的皇帝看了,不知會作何想,何況那些大臣皆是他親自下旨貶逐出京的。

但結果大出我意料。

次年改元“皇祐”,今上先於春正月加封在青州救災有功的知青州富弼為禮部侍郎,繼而一並加富弼與知定州韓琦為資政殿大學士,此後又以“推恩執政舊臣”為由,為包括慶曆新政大臣在的舊年宰執遷加爵,遷知杭州範仲淹為禮部侍郎,已致仕的杜衍為太子太保。一時議喧然,臺諫紛紛進言,但今上並不理會,隻說這是朝廷寵念舊臣,特與改,勿以常例視之。

反對的聲音源源不斷地通過朝堂上的侍傳到中,最後連素日不議政事的娘子們都在竊竊私語:“家要讓那些新派大臣回來麽?”

這訊息一定又令張貴妃與賈婆婆坐立難安,寧華殿的人再次忙碌起來。而今上與中宮的關係倒如窗外那愈顯明麗的天一般,漸漸地破冰回暖,除了禮節的見麵,兩人相互探訪的次數也開始逐步增多。

一日我路過東門小殿,憶起張先生所說的,何郯在此回答今上“碎首進諫”詰問的事,忽然想到,皇後未在今上麵前對蘇舜欽詞稍加掩飾,可能便是抱有碎首進諫之心罷。幸而與何郯一樣獲得了完的結果,所進的諫言委婉而有效,令今上不但“嘉納之”,連帶著對的態度也比以前好了。

胡思想地,又心生一奇怪的念頭:今上對新政大臣的態度,倒與對中宮的形很有幾分相似呢。

國舅李用和有恙在,慶曆八年歲末病勢加劇,今上曾親臨其宅第探,並再為其加晉爵,但國舅的病仍未痊愈,時好時壞。皇祐元年春,苗淑儀聞說國舅又不大好,遂自己備了一些補品藥,命我送去。

那日國舅氣極差,常咳嗽得氣都不過來。我見狀不妙,忙回宮請了太醫去給國舅看病。診脈治療期間我一直侍立在側,怕有何不妥,不敢擅離。待國舅病漸趨穩定,麵好轉時,我才發現時辰不早,已過了門關閉時。

無可奈何之下,我隻好接國舅夫人楊氏的建議,在李宅中小憩,等到明晨再歸。

地為我備好客房,但我毫無心安睡。這是我自宮以來首次在外過夜,滿心忐忑,隻想早些回去。宮門四更開啟,我剛過三更便已起,盥洗之後即匆匆趕往宮城。

正門宣德樓列有五門,門皆金釘朱漆,壁皆磚石間甃,鐫鏤龍飛雲之狀。每日四更,諸門啟關放百上早朝,京城員多乘馬而來,故都下有歌謠稱“四更時,朝馬,朝士至”。

進宮城須以階為序。因四更時尚未天亮,宰執以下員皆用白紙糊燭燈一枚,以長柄掲於馬前,並在燈籠紙上書寫其位名字。城前,員會依順序圍繞聚首於宮門外,馬首前千百燈火閃如星河,這景象被稱為“火城”。

皇城外還設有一“待院”,供早到的親王駙馬及朝廷重臣休息。這天是朔日,宮中有大朝會,在京員皆會宮,但現在,顯然我來得太早,宮門還未開啟,也沒見到火城盛況,待院也冷冷清清,唯見宮門前有燈一點,一位乘白馬的員正在宣德樓的雕甍畫棟下靜默地等待。

我略微靠近他,見他披黲墨涼衫以風塵,穿朱朱裳緋羅袍,加白羅方心曲領,佩銀劍銀環,足著白綾韈、皂皮履,是四品員的朝服裝扮。

他原本側臉朝著宮門,似覺到我走近,他徐徐轉首,犀角簪導三梁冠下呈現的是一副清俊的容

他並不是很年輕,約有三十多歲,但姿秀異,勒馬立於曲尺朵樓、朱欄彩檻的背景中,任清幽夜風吹他的涼衫廣袖,眉間銜一抹鬱,蕭蕭肅肅,竟有謫仙一般的風致。

我在宮中,常見的是宰執大臣,三品以下員認識的不多,故不知他是何人,不過既然四目相對,亦未敢忘了禮數,當即朝他長揖為禮。

他淡淡一笑,在馬上欠還禮,再看我時的目是溫和的。

此後兩廂無言。還在猜他的份,卻見他馬首前的白紙燭燈悠悠晃著開始轉向我這邊,我定睛一看,目瞪口呆。

上麵寫著他的銜和名字——禮部侍郎、知瀛州:王拱辰。

這個名字,如果在五年前說出,聽者多半會問:“是那個十九歲及第的狀元罷?”

但五年後的今天,關於這個名字的詮釋有了變化,眾人——例如我——首先的反應是:“是那個陷害了蘇子的小人麽?”

在進奏院事件之前,王拱辰作為寒門士子苦讀詩書而致清貴的典範,常被人以欣賞與羨慕的口吻提及。他年喪父,由寡母辛勞人,其下還有數名弟妹,家境十分貧寒。好在他敏而好學,天聖八年舉進士,且為第一名,當時他才十九歲,是國朝史上最年輕的狀元。今上欽點他為狀元,他卻在殿上辭而不,說殿試的題目他不久前做過,考試不是臨場發揮,故不敢以此竊取狀元頭銜。今上聽了,大讚他誠信,堅持以他為狀元,此後多年,對他寵渥有加。

而他的仕途原本一帆風順,幾乎是所有士人夢寐以求的模式:十九歲及第,二十八歲做知製誥,三十歲做翰林學士,這被士人視為最能彰顯文士份與榮譽的“兩製”職,他剛至而立之年便已皆除了。三十一歲出任史臺臺長——史中丞,如果未有蘇舜欽一案,他應該還會繼續平步青雲。可惜後來他雖除去了蘇舜欽與一大批當時的館閣俊彥,並致使杜衍罷相,卻也因此為公議所薄,大概今上對其也有了些別的看法,借故將他外放,出知鄭州,隨後徙澶、瀛二州。這幾年來他始終不得還京,今日雖來參加朝會,但銜未改,應該隻是回京述職的。

據說他在貶逐蘇舜欽等館閣名士後,曾喜形於地說:“吾一舉網盡之矣。”以前但聞其名不見其人,因他所做那事太不彩,在我想象中,他的外表應該如夏竦那樣,目含酒與戾氣,乃至如王贄,獐頭鼠目,神猥瑣。而如今,實在很難把眼前這清雅溫文的士大夫跟那句得意忘形的“一舉網盡”之語聯係起來。

但這名字還是泯去了適才見他風儀時油然而生的一點仰慕之,我默然退後,遠遠避開,與他分守於宮門兩側,繼續等待。

此後不斷有朝士策馬而來,在依序排列之前,通常會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寒暄言笑幾句,惟獨不與王拱辰敘談,連過去向他略表問候的都。我靜觀許久,才見有人過去笑著與他說了幾句話,著意辨認,發現竟是王贄。

圍聚至宮門前的燭籠越來越多,如螢火飛舞,星河流。四鼓更聲響,百都排列好了,幾位宰相執政這才款款引馬而來。待宰執馬至正門前,火城滅燭,門開啟,百職高低為序,依次進宮城。

我從旁等待,須百城後才好過去。無事可做之下目還是常停留在王拱辰上。

終於到他啟步,他引馬向前,後卻有個騎著一匹棗紅高頭大馬的四品,疾步過去與他搶行。二馬相撞,王拱辰坐騎一踉蹌,幾乎將他顛落於地。他一拉韁繩,好容易將馬穩住,但腰間所搢的朝笏卻了出來,落於馬下。

我想那四品應是故意的,因他隻微微一回首,笑對王拱辰說:“抱歉。”旋即施施然離去。

王拱辰勒馬停步,沉默地立於原地。周圍的人都在看他,有些一壁側首看,一壁自他邊經過,有些幹脆停下來,好整以暇地等著看他如何下馬拾笏。無人有助他化解此間尷尬的舉和言語。

而他隻是默然垂目,像是被凍結於馬上一般,良久不

我知道對他而言,此刻是否下馬去拾笏皆為難事。有點同他彼時境,遂走過去,從他馬下拾起了笏,雙手舉呈給他。

他訝然看我,略微容,亦以雙手接過,微笑道:“多謝中貴人。”

我含笑以應:“舉手之勞,侍郎不必介意。”

他又微微俯道:“敢問中貴人尊姓大名?”

我說:“小人賤名,不敢有辱侍郎清聽。”

然後我倒退回避,請他前行。他亦不再多問,朝我拱手以示道別,在眾人矚目之下,迅速恢複了先前神態,從容策馬城。任後一幹人等如何竊竊私語,他都未有一次回顧。

    人正在閲讀<孤城閉>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