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閉》淑妃

我回到翰林圖畫院,作為一位普通的侍黃門,做著與年時相似的工作,每日默默整理畫稿,為畫師們理雜務,一切似乎沒什麽不同,除了知道我經曆的人偶爾會在我後指指

自回歸前省之後,我一直沒再見到今上,但嘉祐七年八月,他忽然親自來畫院找我,像是信步走來的,邊隻帶了兩名近侍。

他召我一間僻靜畫室,摒退侍從,命我關好門,才開口問我:“你與崔白是好友罷?”

我頷首稱是,然後,他徐徐從袖中取出一卷文書遞給我,一言不發。

我接過展開一看,不由大驚——那是當年我代崔白傳給秋和的草帖子,議親所用,上麵序有崔白三代名諱及他的生辰八字。

“董娘子現在病得很重,臥床不起,一個人幫整理奩盒,在最深發現了這草帖子。”今上麵無表地說。

我立即跪下,叩首道:“董娘子與崔白雖曾有婚約,但那是在服侍家之前,此後他們絕無來往,請家明鑒,勿降罪予他們。”

今上看著我,淡淡問,“這草帖子,是你送進宮來的罷?”

我承認,低首道:“臣自知此舉有悖宮規,罪無可恕,請家責罰,惟願家寬恕董娘子與崔白,勿追究此事。”

言罷我向他行稽首禮,伏拜於地。

他歎了歎氣,道:“你平罷。我今日來這裏,隻是想求證這事,不是為追究誰的罪責。”

他從我手裏收回帖子,自己又看看,忽然問我:“這帖子是什麽時候給的?”

我如實作答:“慶曆七年歲末。”

“慶曆七年歲末……”今上若有所思。大概是想起了其後發生的宮之事,他眼神甚惆悵,其間的因果於他來說也不難明了了。

“難怪,這麽多年來,一直不快活……”他喃喃低語,隨後讓我取來火折子,點燃草帖子,默然看它化為灰燼,再起朝外走去。

見他步履蹣跚,我上前相扶,他亦未拒絕,在我攙扶下走到了畫院西廡附近,卻聽見前方不遠有人喧嘩,像在爭論什麽。

說話的人是兩位衛士。相隨的近侍上前提醒他們家駕到,今上卻先擺手止住,自己往前近兩步,於廊柱後,聽衛士說下去。

衛士甲說:“人生貴賤在命。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此乃至理名言,不可不信。”

衛士乙則道:“這話不對。天下人貴賤是由家決定。你今日為宰相,明日家一道聖旨下來,就可把你貶削為平民匹夫;今日你富可敵國,明日家一不高興就可能會把你抄家沒藉。所以說家是天下至尊,有這生殺予奪的權力。”

二人繼續爭論,誰也說服不了誰,直爭得麵紅耳赤。今上看在眼裏,也不現評判,而是折回畫室,命我取來筆墨信函,手書批:“先到者保奏給事,有勞推恩。”一式兩份,分別封信函,然後喚來兩名衛士,先命乙攜一信函送往東門司。等了片刻,估計乙將至半道了,再才命甲帶另一信函相繼而去。

今上留在畫院中等待。若按他的安排,應該是乙先到,經東門司確認後會獲推恩補,但東門司派人來回稟,卻是保奏甲推恩。今上訝異,問其中原因,得到的答案是乙跑得太快,半道上扭傷了腳,結果被甲趕超,所以先到的是甲。

今上聽後久久不語,最後喟然長歎:“果然是命!”

第二天,他便命翰林學士王珪草詔,正式立養子趙宗實為皇子,賜皇子名為“曙”。據說王珪曾問他可否再等等,看後宮嬪能否生下皇子,今上黯然道:“若天使朕有子,那豫王就不會夭折了。”

發現草帖子後,今上非但沒有怪罪秋和,還於九月中把升為充媛。皇子既立,今上依製親赴近郊明堂,祭祀齋戒。而這期間秋和病惡化,沒等到今上回宮便已薨逝。彌留之際,懇求皇後勿遣人把自己病危的消息告訴今上,說:“妾不幸即死,無福繼續服侍家與皇後。家連日為國事勞,又在宿齋之中,請勿再告訴家此事,以免令他煩憂難過,損及心神。”

皇後泫然從之,未將噩耗傳往齋宮。

今上回宮,見秋和已香消玉殞,返魂無,頓時大悲,親為其輟朝掛服,慟哭於靈前。臨奠之時今上即宣布追贈秋和為婉儀,過了兩日,今上淒惻悲戚之愈增,又加贈秋和為淑妃,還特遷了父親及其弟侄四人的

或許今上仍覺這並不足以表達他對秋和的虧欠,他又命臣下為秋和定諡,這是前所未有的事,國朝隻有皇後才有諡號,妃嬪向來無此待遇,而且今上同時還宣布要為秋和行淑妃冊禮,下葬之日給予有軍功者才能有的鹵簿儀仗。

自溫之後,他還沒有對哪位嬪的離去表達過如此深重的悲傷,這又引起了司馬的注意。他上言力諫今上罷議董淑妃諡號及冊禮之事,其葬日不給鹵簿,凡喪事所須,悉從減損,不必盡一品之禮,“以明陛下薄於寵而厚於元元也”。

今上沒有立即允納司馬諫言,於是宮城外議論紛紛,都在猜測這回君臣誰將妥協。而聽說後來打破僵局的是皇後,勸今上道:“淑妃溫和厚,生淡泊,與世無爭。在生前,陛下曾多次想令其進秩,皆力辭不,也是因仰慕陛下聖德,故一心秉承陛下恭儉寡之風。而今陛下加恩至此,淑妃賢德,自然當之無愧,但陛下恩寵過盛,卻非所願。冊禮之事,淑妃若在世,必會再度堅辭,而諡號鹵簿,淑妃泉下有知,更難心安。”

今上憶及秋和平生行為,亦同意皇後觀點,這才按下冊禮諡號鹵簿之事不提。

經曆公主一事,今上已心力瘁,老了一。現在秋和病故,對他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愈發摧毀了他的健康,何況,從立皇子之時起,他似乎就對人生不抱什麽希了。每況愈下,他人也一天天消沉下去,有次我在集英殿外遠遠看見他,發現他枯瘦憔悴,須發花白,形完全是個老頭模樣了,而其實他這時也不過才五十三歲。

這年十一月,宮中傳出李瑋複為駙馬都尉的消息。據說這是今上在病榻上向公主提出來的,他始終希兒回心轉意,仍做李家媳婦。而公主也答應在名義上與李瑋複合,但要求繼續留在宮中,不回公主宅與李瑋同居。

我可以猜到的想法。早已不冀還能與什麽人有姻緣之分,那麽讓李瑋恢複駙馬名位也不是難以接的事,隻要他那丈夫的份繼續停留在名義上。

於是今上隨即下旨,進封沂國公主為岐國公主;建州觀察使、知衛州李瑋改安州觀察使,複為駙馬都尉。

嘉祐八年三月辛未晦,今上崩於福寧殿。

這天日間,宮人並沒覺得他有何不妥,雖然有疾在,但他飲食起居尚平寧。夜間睡下不久後,他遽然起,呼喚左右取藥,且連聲催促近侍速召皇後來。

據福寧殿的侍者說,皇後到殿中時,今上已虛無力,連話都說不出,看見皇後,他流下淚來,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心。

皇後忙召醫診視,投藥、灼艾等急救方法都試過了,仍回天乏。皇後無措,最後隻得坐於他床頭,半擁著他,低聲在他耳邊說著一些別人無法聽清的話。

時至丙夜,今上在皇後含淚凝視下鬆開了的手,與世長辭。

在醫確認今上晏駕後,殿中開宮門召輔臣,皇後這時拭淨淚痕,站起來,厲聲喝止:“此際宮門豈可夜開!且諭輔臣黎明中。”

然後,又喚來侍奉今上飲食起居的臣,不地吩咐道:“家夜間要飲粥,你快去廚取來。”

環顧殿中,發現醫此刻已離開,當即命人再去召他進來,然後讓幾名臣守著醫,不許其擅出福寧殿半步。

後來引導十三團練趙曙即位之事更了朝廷外流傳的傳奇:

皇帝暴崩後,皇後不發喪,隻召趙曙中。次日,命宣輔臣至福寧殿見駕。宰相韓琦等人至福寧殿下,扣簾進,侍方才告訴他們:“皇後在此。”

韓琦止步肅立,皇後於簾後泣而告之家上仙之事,眾臣隨即伏地哭拜。而皇後稍抑悲聲,問韓琦道:“如今該如何是好,相公?眾人皆知,家無子。”

韓琦應道:“皇後不可出此言,皇子在東宮,何不便宣?”

皇後道:“他隻是宗室,又沒有太子名分,立了他,日後會否有人爭?”

韓琦斬釘截鐵地回答:“皇子是大行皇帝下詔所立,也是唯一嗣子,他人能有何異議!”

得到這個答案,皇後角微揚,示意侍從卷簾,這才對韓琦直言:“皇子已在此。”

簾幕卷起,韓琦等人驚訝地發現皇子趙曙已立於皇後側,皇後神淡定,而皇子一臉憂懼。

在輔臣一致擁護下,趙曙即位為帝,尊皇後曹氏為皇太後。

趙曙弱多病,一向又敏多思,陡然當此重任,一時難以承如此重負,患上心疾,常於中號呼狂走,不能視朝。輔臣商議後請皇太後垂簾聽政。於是,在皇帝抱恙期間,皇太後東門小殿,麵對滿朝重臣,端然坐在了簾後。

大行皇帝廟號定為“仁宗”。嘉祐八年十月甲午,仁宗皇帝下葬於永昭陵。

那日宮中臣送葬者眾,我亦在其中,待回到宣德門前時天已晚,宮門將閉,卻見一位侍從宮中匆匆趕來,對守門使臣說:“皇太後先前吩咐,這門暫且多留片刻,等張先生回來。”

我聽後不出言問那侍:“你說的張先生,可是張平甫先生麽?”

侍回答:“當然是他。今日皇太後下旨,升他為侍省押班。前幾日已派人去召他了,算好是今日回來,所以吩咐留門等他。”

話音才落,便聞門外傳來一陣馬蹄聲,我回首去,見一全縞素之人正策馬馳來,材頎長,眉目清和,正是我們剛才提到的張先生。

他在宣德門前下馬,宮門外的侍辨出是他,立即蜂擁而上,有請安的,有牽馬的,有為他撣灰拂塵的,一個個皆爭相獻示好。而他平靜如常,隻是朝他們很禮貌地略一笑,然後抬首舉目,大步流星地向儀殿方向走去。

西下,為鱗次櫛比的碧瓦紅牆鍍上了金。我於宮牆下的影中,目送張先生走進覆於這九重宮闕之間的流霞金輝裏,漸漸意識到,對皇城中的宦者來說,這是張茂則時代的開始。

    人正在閲讀<孤城閉>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