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經天緯地》第二十九章:安置流民

按照法正的謀劃,劉緯命人,四出安民告示,最遠甚至都出了江縣境,招流民,效果斐然。

其實,這東州難民,一直是益州的一大主要社會矛盾。他們是外鄉人,逃難來到川蜀地區,雖然州府允許其境,但安工作做得不好,再加上各級吏中飽私囊,很多東州難民依然流離失所。

所以,當他們得知犍為郡江縣願意收留自己,而且還給房屋土地,那可真是歡欣鼓舞,似乎看見了活下去的希,紛紛向江縣聚攏而來。

告示出去后僅僅十餘天,就有將近十萬難民踴躍來投,江縣似乎一下子又重新熱鬧起來!也幸虧劉緯事先做足了充分的準備,商人高興辦事得力,準備了很多錢糧,不然,還真未必能一下子接納這麼多人!

不過,有一點還是讓人有些失,這些難民大多數是老婦孺,青壯男丁較,十萬人中,男丁還不足一萬人!其實,在漢末三國時代,這是一種普遍現象,戰爭頻繁,死去的多是青壯男丁,所以才導致了這樣的現象。

劉緯與法正一起,站在城牆之上,看著湧來的這些難民,也發現了這種況,劉緯開口詢問法正道:「先生,彼婦者居多,當如何耶?」

「主公,愚以為此大善也!」法正似乎一點不擔心,還高興。

「此言何解?」劉緯連忙問道。

「婦孺者,耕作勞之主力,多多益善,男丁只需銳,寧僭不濫者甚好也!」法正答覆道。

劉緯明白了。其實在戰時代,男丁大多數況下,都是被徵辟為士兵,而耕地種田勞的主力,恰恰是婦孺。如今,難民中婦孺多,意味著勞者多,這對於發展生產,恢復建設是非常有助益的。

而青壯男丁,其實也好,只要就可以。因為以江縣的實力,即使劉緯擁有鹽井收,也養不起太多的兵。所以,現在難民的分構,其實也符合實際況的。

「然也,先生高屋建瓴,緯深以為是!」劉緯的臉上出了笑容,有讚許之意。

「在下不敢當……」法正拱手謙虛一禮,實際心裡很

人嘛,都是這樣。有才華也需要伯樂的賞識,最起碼也得有個知己,否則,再有才華,無施展,沒人發現,也是非常憾的。而現在,劉緯既是伯樂,又是知己,法正每天都如沐春風一般,辦起事來很積極。

而且,法正也的確有那個能耐,這次接收安置難民的工作,他安排得非常仔細,十萬人先後湧來,分糧、發錢、登記造冊、劃分土地等工作井井有條,各有該管負責人!這些,劉緯都看在眼裡,他覺得,史書上的記載,還是不夠確切,法正不僅是擅長奇謀之才,更是治理政的好手!

人力充足了以後,法正立刻著手,督促新歸附之民建房、安居的進程,同時城牆和縣城的恢復建設工作,也是有條不紊地繼續進行著。因為劉緯發明的起重機和水泥,建設工程的速度和質量大大提升,江縣的城牆,被修得很結實,平均高度達到了三丈,厚度一丈有餘!

有法正這樣一個得力的助手,劉緯需要心的事了很多,於是他便把全部力投到了招募兵勇的重點上來!之前,他與法正一起謀算過,江縣是個小縣,以目前的實力,夠養兵兩千也就算是頂配了。

劉緯覺得除了江縣,井亭那邊的鹽井也需要保衛,另外維護縣境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最終拍板決定,招兵三千人!

三國時代是個世,朝廷早已經是風雨飄搖,本控制不了地方。如果是在以前,劉緯一個縣尉,招募這麼多兵,遠遠超出了編製,那就是謀逆大罪!但現在,誰還會在乎?你養得起就行!

可是想象中的出告示,招募士兵,然後鄉民踴躍報名的場面並沒有發生,劉緯沒有急於行,而是每天深基層,四走訪。很多人都奇怪,縣尉大人,這是在幹嘛呢?

這一日,劉緯帶著二張等人,來到了一戶剛剛蓋完新房,安置下來的難民家中。對於難民的安置工作,劉緯很滿意,眼前的這套新房,幾乎全是縣府出資,為他們蓋起來的。石木構造,外塗水泥牆,雖然簡陋些,但外表看上去卻非常整潔!

「有人乎?」劉緯在門外了一聲。

人……何事?」屋聞聲出來一位老婦人,一見劉緯等人,有些驚詫,怯怯地問道。

這也難怪,在古代,老百姓普遍怕,突然家裡來了一群府的人,他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沒什麼好事,自然很害怕。

「阿婆莫怕,我乃江縣尉,今日特來看!」劉緯和聲細語,面帶微笑地說道。

「你就是劉公子?劉大善人?」那老婦更是驚訝了,連忙反問道。

「不敢!劉緯是也!」劉緯趕解釋道,還微微行了一禮!

「恩人來也,快請進來!」那老婦人的臉上這才不再那麼害怕了,但似乎還是有些張,連忙將劉緯等人迎進屋

房子是新蓋的,即使簡陋,外表看來也還是很不錯,但屋就顯得太過於寒酸了,可以說是家徒四壁,什麼擺設也沒有,只有一的地面上,鋪著草席,似乎就是一家人就寢之

這家裡有四口人。老婦人,帶著三個孩子,其中最大的,也就是十幾歲的樣子,最小的還不會走路。除此之外,沒有看見其他人。

「阿婆……孩兒們爹娘何在?」劉緯好奇地問道。他其實以為,家中的輕壯是出去勞作養家了,沒想那麼多,隨口一問。

誰知,那個阿婆聽了這話,眼圈一紅,眼淚順著那皺紋堆累的臉頰流了下來!

「孩兒們命苦,爹媽皆死矣……」老阿婆也沒瞞,一邊流淚一邊講述了他們家的悲慘遭遇。

阿婆說,們家原本是南郡人,有九口人,自己和老伴,兒子兒媳婦,還有五個孫子和孫。本來家裡有三間草房,十畝薄地,雖然清苦,但也能溫飽。

不過,自打黃巾之后,中原地區到打仗,民不聊生,自己的兒子也被朝廷的軍隊抓了壯丁,後來就再沒了消息。頭兩年,瘟疫四起,很多人都染病不治亡,這其中就包括的一個孫子。

為了躲避兵禍和瘟疫,無奈之下,一家人只得離開故土,四流亡。他們原本先去的荊州,但那裡的吏怕他們把瘟疫帶去,本不允許難民過江,沒有辦法,他們只能是不遠萬里,翻山越嶺,沿途風餐宿,乞討求生,才終於到了益州。

益州倒是允許難民進了,可是府的吏卻要收取滯留稅!沒有辦法,老夫妻二人,把年齡最長的孫賣給了有錢人家為奴,這才換得一些錢,了那惡稅,留在了蜀地。

可益州這裡的人,非常排外,他們到流浪,也找不到安。一家人生計無著,無奈之下,老頭子去鐵礦找活計,沒想到第二天就被塌方砸死了!

家裡沒了男人,最大的孫子才十二歲,老婦人帶著三個孩子繼續流浪,幾乎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希。直到有一天聽說,江縣這裡可以容留他們這些難民!

老婦人便帶著兩個孫子和一個孫,不遠千里,來到了江縣,這才又獲得了繼續生存下去的希

「恩人吶!劉公子,大善人吶!」老婦人講到最後,激起來,還跪下來不住地向劉緯叩首行禮。

    人正在閲讀<三國之經天緯地>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