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玩人生》元青花瓷

元青花瓷

故宮藏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元青花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目錄

元青花瓷概述

元青花瓷的胎

元青花瓷的釉層

元青花瓷的青料

元青花瓷的造型

元青花瓷的紋飾

元青花瓷的款識

元青花瓷的和民窯

元青花瓷的鑒別要點

元青花瓷的仿品特征

元青花瓷概述

元青花瓷的胎

元青花瓷的釉層

元青花瓷的青料

元青花瓷的造型

元青花瓷的紋飾

元青花瓷的款識

元青花瓷的和民窯

元青花瓷的鑒別要點

元青花瓷的仿品特征

元青花瓷概述

元青花云龍紋梅瓶

元代隨著國外貿易的發展需要,中國瓷業較宋代又有更大的進步,景德鎮窯功的燒制出青花瓷。青花瓷的普遍出現和趨于,產銷興旺,元人蔣祁著《陶計略》(記元代景德鎮瓷業況的唯一書籍)中記述:“窯火既歇,商爭取售,而上者擇焉,謂之撿窯。易之際,牙儈主之……,運河,肩夫執券,次第件,以憑商籌,謂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其制作而傳世極,故而異常珍貴,據時間大致分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個階段,其中又以“至正型”為最佳。

元青花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元青花瓷的胎

元青花八卦紋筒形香爐

景德鎮瓷用料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唐五代時,瓷胎由單一的瓷石構,宋末元初起,發明了瓷石摻合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嶺土達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鋁(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減瓷胎在高溫條件下的變形,保證了大件的制造,同時提高了燒制溫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礎上,景德鎮燒出了型巨大的青花,有直徑近60厘米的大盤和高達70厘米的大瓶。

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兩類:一類用進口青花瓷,胎骨較白,稍含灰,手沉重,致;另一類用國產土青料,胎骨灰白,胎輕。元末有些青花小土黃,較松,用國產青料。

從元大件底部或殘斷面,可觀察到其胎不夠潔白,胎質較并有細小的氣孔(或稱砂眼)。元青花瓷雖然胎增加了氧化鋁的分,提高了燒溫度,但是瓷化程度還是不如清代瓷細膩。元瓷制作時胎泥淘煉不夠細,多數底部胎不施釉,采用墊砂支燒方法,燒后即形所謂的砂底。砂底的邊緣常出現粘砂或鐵質斑點,由于胎土含有鐵質,在胎部位經燒結呈氧化鐵紅,俗稱“火石紅”。碗、高足杯等小件則一般不見窯紅,大罐、大瓶等大件的蓋里面雖胎,但不見窯紅。也有些盤底上留有工匠有意涂刷的較淺淡的鐵紅砂底,并帶有旋的旋紋痕跡。

元代景德鎮瓶、罐之類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粘接表往往突起,給人以不平之,外壁接痕經打磨,但壁接痕仍清晰可見,頸部側略加切削,壁均不修削,所以在里的底、腹、口等接痕表現明顯。一般的足邊不規整,有彎曲現象,說明元代制胎時不講究修坯,因此顯得型工藝較糙。但小型也有致者,胎質顯得潔白細膩。

削足理方法常見底足足端外墻斜削一刀,大足底寬厚多為挖足,挖足有深有淺。圈足不十分整齊,呈彎曲狀。底可見螺旋狀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紋較、較疏,盤和碗的切削痕較細、較。底部和圈足外粘有窯砂,有些已熔釉中。高足杯的高足與杯以泥漿拼接,可以看見黃或漿泥漿,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結構的蓋,采用子扣與蓋先型后粘接工藝,蓋上能清晰地看見接痕。碗的底部胎較厚重,足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稱“臍”狀,實為拉坯痕跡。瓶、罐等大型底部中心常見一凹的圓點,在燒制大時,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放一個用耐火土做的圓餅或圓圈作支點,圓點就是由此形的。大罐底部多為寬圈足,不規整,有的底中心有較淺的螺紋痕跡。一般大件厚重,但重量適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慮。

元青花瓷的釉層

元青花纏枝牡丹云龍紋罐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燒溫度,這樣就能相應地改變釉的配方。

景德鎮瓷釉歷來是用釉果摻以釉灰配制而,釉果是一種風化較淺的瓷石,主要分是石灰石,煅燒后含氧化鈣達90%左右。唐宋時,景德鎮瓷前采用釉果摻釉灰配制。釉果是一種風化較淺的瓷石,主要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釉灰的主要分是石灰石。元代時增加了釉果分而減了釉灰分,這樣,釉層的三氧化二鋁增加而氧化鈣減,改變了釉面狀態,使釉層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和。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部分標本的釉層,在布的霧狀小氣泡中散落著大氣泡,無中等氣泡過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并無這種況。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見氣泡,但是大、中、小氣泡混雜,和元青花惟見大、小兩類氣泡的分布不同。有些釉表面有橘皮紋或棕眼。

對景德鎮宋元湖田窯標本測試發現,元代釉中氧化鈣的含量從宋代的15%左右減到8%~9%,而鉀、鈉等含量從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分的變化使釉的燒溫度提高,也使釉的濃度增高。因燒制的溫度不同,釉面的顯也相應地改變了。

元青花的釉面先后有三種:

(一)影青釉

又稱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國產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區別。釉面泛灰或泛黃,釉層澤較強,或為亞,除了燒欠缺外,還與釉層中釉灰比例較高有關。

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瑩潤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細的皮殼層,釉面不,用手握有凹凸不平胎釉微閃青藍,溫潤中略顯淡藍,除足圈顯水綠外,胎釉往往顯出淡牙黃,有時顯出濁白,它的顯會隨空氣中的度、溫度的變化而微顯不同。元期青花瓶、罐類,斜過胎釉會略顯出無規則的米白線條紋,也稱釉紋飾。元期釉下青花上無氣泡,溫度偏高時胎釉顯干,但有時會出現微弱冒汗現象。元期釉面的顯似有活

(二)白釉

從14世紀中的至正年間開始使用,用進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釉瑩潤亮,潔滋潤,積釉顯鴨蛋青,釉亮度時常會有閃,足圈釉面顯出淡淡的水綠有恰到好明度、亮度和澤,能更好地襯托青花的表現力。

(三)卵白釉

元末青花上開始使用,釉層濁,用國產青料,多小型,以高足杯、碗、缽、小罐類居多,這些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時手抓留下的指痕。元青花除玉壺春瓶外,底部一般無釉。底部胎的有大小,形狀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側近底有一圈寬窄不等的釉痕。梅瓶等細類瓶側口沿下素胎。大罐壁以釉法施釉。側素胎,淺土黃,見細微釉斑。

元青花釉面基本較平,大型琢在胎的粘結釉面微微凸起,里口部釉厚薄不勻,釉薄顯米黃。從殘看,瓶的頸部以下無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常見一塊塊的釉斑,每塊釉斑周圍或足邊及都呈現出淺的火石紅邊線。口邊有的有邊現象(即小氣泡破裂狀)。表有的釉面有釉現象,不嚴重,屬于數現象。釉面手溫潤如玉,和不刺目,如過于亮或有較強的亮點,則值得考慮。

元青花瓷的青料

元青花花卉紋鼎

元青花瓷分兩種調,一種呈灰藍,較淺淡,一種是深藍,較艷麗。傳統概念中,呈灰藍者為國產料,呈藍艷者為進口料。進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國產鈷料僅用于中、小型

(一)進口鈷料

進口鈷料,即蘇麻離青,元代進口鈷料的分是低錳、高鐵,含硫和砷,無銅和鎳,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分都有區別,所繪青花紋飾呈濃艷深沉,并帶有紫褐或黑褐潤的斑點,有的黑褐斑點顯現出“錫”。“錫”是在黑褐斑點中出現的一種自然澤,并有凹凸,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溫燒制過程中與釉熔化時依窯氣氛而起的變化。現代仿制的元青花中也有“錫”出現,但觀察仿品的“錫”仿佛是一塊銀灰敷于藍黑斑點之上,有的斑點較集,給人僵

另外,蘇麻離青呈有如下特征:

1、呈鮮麗的靛青,略含程度不同的紫,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羅蘭

2、有濃淡階,勾勒線條較深,填青料較淺。青料積聚有藍黑或藍褐斑點,釉面下凹并啞

3、青料都較細勻,線條邊緣稍有暈化。有些呈濃重,有放狀流散,見藍黑結晶或結晶線,應為青料顆粒較所致。明初永樂、宣德青花上也有類似現象。

(二)國產青料

元青花所使用國產青料,其分為高錳、高鋁的,與同時的進口料差別很大,所描繪的青花紋飾呈藍灰或藍黑,見濃淡階,青料積聚有藍褐或黃褐斑點,黑褐的斑點較,如含錳過高時青花紋飾呈為藍中微微泛紅,釉面下凹并啞

無論是國產料或進口料,整畫面青花紋飾調窯溫影響存在深淺不一的變化,但用放大鏡觀察,給人一種清澈深沉之。細看青花呈,它是“活”的,在濃艷之有鮮活的“流狀”。

元青花瓷的造型

元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

元青花瓷造型獨。從制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厚重的巨大形,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但也有細之作,如胎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在元代社會,青花瓷還沒有為宮廷或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明外,主要產品是對外輸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其原因乃是為了滿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國家廣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飯的習慣而特別生產的大型飲食皿。而元時生產的小型皿如小罐、小瓶、小壺則多銷往菲律賓。據考古資料可知,許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當年為滿足東南亞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銷商品。除了外銷,元青花生產者對為了符合元代社會生活習俗還生產了中小型瓶、爐、筆山、高足碗、連座等。大可綜合為五大類。

罐類:大罐,包括高形、矮形、八棱形3種,連蓋通常可高達60厘米以上。小罐,包括斂口四系方形、撇口雙系瓜棱形、口雙系鼓腹式、口溜肩圓腹雙系式等,高一般為7~8厘米;還有鼓式蓋罐。八棱為元時創新品種。

瓶類:有梅瓶、玉壺春瓶、蒜頭瓶、耳瓶、戟耳瓶,另有富時代特的四系扁瓶及塔式蓋瓶等,其中以梅瓶、玉壺春瓶多見。梅瓶附蓋,蓋有一管狀子口,與瓶口牢牢套住。

壺類:見于著錄的主要有3種,分別是流壺、梨式壺、執壺,均制作巧。

碗類:大致分兩種,一種為高足碗(有敞口、斂口),一種為大碗,口徑達40厘米以上。高足杯形較小,高僅為10厘米左右,又有靶杯之稱。大碗口徑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上。

盤類:有大盤(口徑45厘米以上)、中盤(口徑一般為30厘米左右)、小盤(口徑15厘米左右)。折沿花口形多見。

此外,還有鼎、水盂、香爐、觀音等,其中以高足杯、玉壺春瓶、罐、梅瓶和大盤五種造型為最多。

總之元青花瓷造型既有恢弘雄偉的大,又有秀靈巧的小,不論何種型均形態優,古樸端莊。

元青花瓷的紋飾

元青花飛麒麟紋盤

元代景德鎮陶工在繼承唐宋制瓷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彌補了形上工藝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

(一)裝飾技法

青花與刻花、印花、瓷塑、淺浮雕等多種技法相結合,繪畫充分發揮藍白的藝效果,有白地青花、藍地白花或青花線描為地幾種風格。在裝飾時,工匠結合不同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兩種、三種方法配合或幾種方法集中于一,刻花線條獷有力,印花線條圓潤耐看,淺浮雕效果立強。此外應該注意的是,元青花紋飾繪畫方法以平涂為主,結合勾、皴、點、染技法,線條蒼勁有力,顯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繪畫才能。

(二)構圖方法

大致可分為飽滿和疏朗兩類。

飽滿類型的裝飾,無論圓、琢,全被青花紋飾所覆蓋,有的布滿青花紋飾達8層之多,以此突出表現元青花的壯。元青花飽滿型裝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通以卷枝紋或海水紋為地,突出白的花紋或在地紋上作菱形曲線開,開繪一主題紋飾。這種飽滿設計方法多在八棱現,看似繁縟,實則安排有序,有強烈的學效果和時代風格。

疏朗形式的裝飾,講究無論是圓、琢的青花紋飾都由單獨紋樣構,裝飾畫面疏朗,活潑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的青花龍紋玉壺春瓶,全瓶繪一條龍盤繞,畫面簡潔,給人以龍在無垠空間中自由飛騰之,視覺效果極好。另一種疏朗紋飾是寫實或寫意的瓷畫,畫面較開闊。再有一些民間供及殉葬品的青花紋飾就更為疏簡豪放,用線條快速描繪圖案,可謂一氣呵,別一格。

元青花的紋飾中有幾種較為規范,從而形了元代紋飾的特

1、變形蓮花瓣紋,俗稱“八大碼”,無論圓、琢常以8個蓮花瓣作裝飾帶,在每個花瓣又加繪多種花紋,有朵花、朵云、火焰、雜寶等等。蓮花瓣的畫法元代風格較為明顯,均用一道線和一道細線平行勾勒出廓線,每片花瓣間不相連,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紋飾在元時多以蓮花和牡丹為主,其次為ju花。這三種花的花與葉的繪畫形式比較固定,牡丹花葉呈碩狀,為尖辮形;蓮花花葉呈帶雙翅的葫蘆形葉片;ju花花葉為五叉的葉片。三種花朵都不填滿而有自然留白邊現象。

3、梔子花為元青花中獨特紋飾,五瓣形小花小葉狀纏枝花多用作邊飾。有關專家論證此花別名蘑卜花,傳說為佛喜的花。

4、大多數青花盤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裝飾有纏枝蓮花紋,盤外壁蓮花為六朵者較多見。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云頭紋,稱為“云肩”。云頭紋多加飾海馬、海蓮、折枝花、麟麟等,又稱垂云紋,是元青花上極的裝飾,其他時代見。

6、由浪花與海水組的二方連續圖案,在細線條描繪的海水紋中以實線勾繪浪花組海浪紋飾,形鮮明的元代海水紋。

7、蕉葉紋常作邊飾或紋飾間的裝飾帶,畫法講究用線描繪蕉葉邊線,再用細線描繪葉脈。

(三)紋飾題材

元青花的主紋飾中,植類有:牡丹花紋、蓮花紋、ju花紋、松竹梅紋、月梅紋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組合圖案中還出現牽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棗花及萱草、靈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蟲等作畫面襯托。類有:龍紋、紋、麒麟紋、魚藻紋、鴛鴦臥蓮紋、孔雀紋、鹿紋、海馬紋等。其中元代龍紋極軀細長如蛇,龍頭呈扁長形,雙角,張口齒,細長頸,四細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張有力,肘、尾鬃皆呈火焰狀。

元青花中的人紋別出心裁,并與戲劇相結合,將著名歷史人的故事節移植到瓷畫面上,呈現一種新的藝境界,極強的染力這是其他時代無法比擬的。

故事都繪于型較大的,諸如蓋罐、梅瓶、玉壺春瓶等。蓋罐、梅瓶腹徑較,作畫面積大,多用來表現場面宏闊的題。畫面多置于中段的主部位,視覺突出,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玉壺春瓶頸肩,纖細,碩腹下垂,一般選擇人、場畫小的畫面,如需要表現大的場面時,往往以全作畫。

此類題材主要有蒙恬將軍、周亞夫細柳營、文姬歸漢、昭君出塞、蕭何追韓信、三顧茅廬、敬德救主、陶淵明等。繪有此類紋飾的青花瓷質地細膩,釉白而勻稱,著所用的氧化鈷料,不論國產的青料,還是進口的蘇泥青料,都很純正。畫工的繪畫技藝高超。同時備這些條件的瓷窯甚,這也是人故事青花瓷的原因,若有,多數出于當時瓷藝水平最高的景德鎮窯。

此外,元代瓷的裝飾紋樣與佛教藝有結合,蓮瓣、蓮花、雜寶等幾乎為元青花瓷上必有的裝飾容,說明了佛教藝對工藝品的影響。

元青花的輔助紋飾品種繁多,有圖案質的寫實容或幾何紋樣。明以后,青花瓷紋飾大多沿襲元青花畫法,但略見變異。這種差別在輔助紋上有更為明顯的反映,是鑒別元青花的重要佐證。

1、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紋應用于大盤的邊沿、盤紋飾間的隔離及花卉紋的底紋。邊沿采用波浪紋的大盤一般為菱邊。

波浪紋由浪紋和波紋兩部分組。元青花上的浪紋以輕重變化的線勾勒,形狀如“佛手”,如棕櫚葉又如姜芽,稱姜芽海水。波紋以極細的線條畫,放狀或旋渦狀,后者如人的指紋。浪與波之間有留白以增加空間。有些波浪紋中加繪簡筆朵花。

模印的花卉紋飾帶有些以波紋襯地,作為相鄰的波浪紋的延

明初青花波浪紋已簡化,浪紋用細線雙勾中空,有的加繪細小圓圈以示浪花。波紋而疏,層層疊疊,洶涌起伏。已不見指紋狀的旋渦。

&n

bsp;2、變蓮瓣

蓮瓣分寫實質的和質的,后者為變蓮瓣,有仰覆之別,應用很廣。

元青花上的變蓮瓣紋飾于瓶、罐類的頸部和脛部。每瓣獨立,由外細雙框組框細線一筆勾,外框雙勾后填線畫線畫的分兩筆,均從中間起筆。蓮瓣肩部方折。框線條和蓮瓣紋飾連筆。蓮瓣填雜寶(火焰、寶珠之類)、花卉(以蓮為主)或云頭,云頭下加一圓圈。

明初變蓮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圓,蓮瓣圖案簡單,有寶相花、旋渦紋等。

3、回紋

元青花上的回紋源自青銅的云雷紋。單繪制,自左上方起逆時針走筆,從外到一般為套疊兩框,也見單框。有變形回紋,筆畫簡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紋兩個一組,筆畫相連,借用一條邊線。明初回紋的另一種畫法是整個飾帶一筆完,從外向里畫后再逆向畫出,開始第二個單位。

4、卷草紋

元青花上的卷草紋每一單位獨立繪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下二上相接。無中心波谷曲線,明初卷草紋先畫一中心波谷曲線,在上發卷草紋,明中期起,有不畫中心波谷曲線的卷草紋。

5、錢紋

元青花上的錢紋飾于盤沿口和瓶口等,有整錢組的裝飾帶,也有半錢叉組的飾帶。錢紋以外圓方為基本造型,有種種變化。有些錢紋中的方穿畫菱形,菱形每邊加一點,如菱形飾帶畫法。

6、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飾帶畫于盤的口沿或作瓶罐紋飾的間隔。圓口大盤一段用菱形飾帶裝飾邊沿。每一單為兩個菱形套疊,有的在其間填青。菱形中心和四邊各有一點。

7、蕉葉

元青花上的蕉葉紋來源于商周青銅的紋樣,飾于瓶頸和下腹部。葉的中畫至葉尖,一筆畫或兩筆畫后填。葉的邊沿用細線勾勒后填。葉脈細線勾勒。有單層和前后雙層兩種畫法。

明初蕉葉紋中用兩條平細線畫至葉尖,不填,永樂起葉的中已不到葉尖。葉紋細如魚骨。葉邊如鋸齒般尖細,廓線用復筆加。一般為前后雙層畫法。

8、如意云頭

元青花上的如意云頭為中間兩邊細的三條線畫,二階,三階,四階均有。云頭紋飾稠滿,有細小的花卉紋、海水紋等,有些在此底上再畫紋。

元青花如意云頭有數種裝飾方法:

(1)飾于上部的云頭下垂(稱云肩),飾于下部的云頭上。一般由3個,4個或6個云頭組

(2)飾于大盤盤心一周,云頭向盤心展,云頭間不相連,由6個三階云頭對稱組

(3)由兩個云頭對接或4個云頭相接組“開”,前者用于瓶腹,后者用于盤心。

明初如意云頭以外細的雙勾線畫。云頭間以簡單的弧線相連而不用反向云頭。云頭小或大小相間分布。云頭繪簡單圖案,或折枝花或葉脈或填

明初青花另有用單個云頭開的裝飾方法。

除上述紋樣外,元青花的輔助紋飾還有魚鱗紋、云紋、旋渦紋、三角帶紋等形式。

元青花瓷的款識

元青花穿牡丹紋執壺

元青花瓷帶款者極,現藏英國大維德藝基金會的一對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象耳瓶,有用青花書寫的共計5行62個字:“信州路玉山縣順鄉德教里荊堂社奉圣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對,祈保合家清吉,子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這屬于專門寫在供上的供養款式,有供養人姓名及年代,對鑒別年代有重要參照意義。至正為元末順帝的年號,此對瓶應為元代晚期青花瓷的代表作品。

見著錄的還有“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名款的青花釉里紅塔式四靈蓋罐和“后至元戊寅五月”銘文的青花釉里紅樓閣谷倉。“戊寅年”為后至元四年,即公元1338年。

藍料直書“至正七年置”五字楷款的青白釉蓋罐,“至正七年”應為公元1347年。“戊子年□□”銘文款的青花纏枝靈芝紋罐,“戊子年”為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銘文的青花云龍紋象耳瓶一對。

江西萍鄉市博館收藏的元青花雙紋高足杯,杯心書一青花“福”字。這種吉語款由元代一直延續到明清兩代,在民窯青花瓷中極為普遍。

另外還有些元青花瓷在底部或蓋里墨書一兩個字,也有的在碗心以青花題詞題字。1980年江西高安縣窖藏出土的一件青花高足杯底心草書“人生百年常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詩句,詩意豪放,符合元人游牧民族的格。

最后要提及藏于伊朗阿特比爾神宮的中國元青花。這些有的底部或脛部書寫或鉆刻阿拉伯文,據有關專家考證,這些阿拉伯文為伊朗阿斯王的名字或阿斯題的獻辭,也有的為藏者符號。阿斯為16世紀的伊朗國王,將中國元青花獻給神廟里收藏,可見伊斯蘭國家對元青花的崇拜。但經伊朗專家分析確認,元青花上的印章式款為波斯文,推斷是簽名,有可能是工匠對自己作品的留名。

元青花瓷的和民窯

元代青花瓷中的和民窯僅能從紋飾上加以區分。原因是自元代延祐元年開始明確“雙角五爪龍紋”及“麒麟、鸞、白兔、靈芝”等,臣、庶不得使用。因此凡有用紋飾的青花也是民窯命而生產的,但不畫這些紋飾的元青花瓷中也必有相當一部分是。而元青花中的三爪、四爪龍紋及制作較上基本為臣、庶所用的民窯產品。

元青花瓷的鑒別要點

鑒別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幾點:

(一)看

對瓶、罐之類的形要細看它的口沿、頸、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形的特征,同時也要鑒別形的胎重量,對形全面進行分析。元代瓶、罐之類的形一般胎較厚重、胎質堅

(二)看釉

元青花瓷的釉白中微閃青,瑩潤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類青花瓷施明的青白釉,釉面似糯米,有時釉顯出啞木納,近看含青顯淡藍灰,遠看顯黃褐,細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小點,釉面上能看出細的皮殼層,斜看胎釉略顯出無規則狀的釉線條紋,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白釉、樞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多為偏白,微閃青,為含青的白釉,呈現帶明的玻璃質

(三)看青花

元青花瓷發不穩定,青花澤暈散,青花料分為兩種:一種發濃重鮮麗呈青翠濃艷,濃厚有黑銹斑,俗稱“黑疵”,濃用手時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這就是使用進口“蘇泥青”料所特有的呈效果;另一種為國產料,國產料青花發呈藍中泛灰,有的澤呈青藍偏灰或青花發藍中閃灰。延祐期青花發的牡丹紋深胎骨呈云層塊狀,像潛伏在胎骨上,呈立似有閃。青花上浮與釉面,暈散青花呈炸開狀,上浮青花釉面顯有濃黑及小點,青花紋飾釉面,微呈凹狀,這也是鑒別景德鎮元青花瓷的基本要點。

(四)看紋飾

元代青花瓷的紋飾可分兩類。一類是以進口料繪畫紋飾,有構圖滿、層次富、繪畫工整的特點。如大盤紋樣多由三至五層滿的圖案組,瓶、罐的紋樣多由三至八層圖案紋飾組,紋樣有主賓協調、繁而不的特點,圖案題材富多樣,以人故事,纏枝花卉、魚藻、蓮池、雙花卉、開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紋樣組,花卉紋有大花和大葉的特點,其中纏枝蓮花的葉瓣多繪葫蘆形,牡丹紋飾邊緣繪聯珠狀,輔助的變蓮瓣紋多有間距,邊框飾有青花等特征。另一類青花以國產料繪畫,其紋樣有流暢奔放的特征,紋樣構圖較簡單,繪畫較率,以各種花卉紋飾為多見。

(五)看

元青花瓷瓶、罐壁多不施釉,壁為砂胎,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故腹與底往往留有明顯的胎接痕。梅瓶與肩部連接多不修胎,故有壁胎接痕多為凸起約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細大小不規則,手有圓潤細膩質。瓶壁砂胎略帶淡黃,胎壁砂眼及壁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腹上部一般無修胎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紋,瓶壁稀朗砂眼明顯可見。強斜看壁稀朗砂眼閃出星點,發出亮,也稱點。

(六)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類的底部多呈凹圈足狀,足底寬厚,量足底呈外側斜削狀,挖足有淺有深,多為挖淺足。碗盤類圈足則多呈外側斜削狀,但無論是琢還是圓,圈足均有較規則及不規則之。瓶、罐之類有的足底砂胎顯有扎,也有的胎質略呈疏松,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有的足底微凸起呈心狀。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紋,呈火石紅及赭紅,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粘有稀朗大小塊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開狀。

(七)看顯與氣泡

元青花的顯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較厚顯出水綠,也有顯出鴨蛋青釉面往往會顯出青白、淺淡藍,或偏黃褐等。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類顯明顯,顯是隨空氣中的干度、度、溫度、季節的變化來顯出釉面不同的。元代中早期(延祜期)瓶、罐之類青花瓷釉面上有時會出現微弱冒汗現象,一般為天氣炎熱季節,還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數是沒有氣泡的。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會有氣泡的,但是會有大小兩種氣泡,小氣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顯得干呈瑩潤明狀。

元青花瓷的仿品特征

對于鑒別高仿品確有一定難度,必要時,還要采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輔助鑒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練掌握古陶瓷工藝知識,就能作出明確判斷。以下列舉代仿品中的常見問題,凡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現代仿品。

(一)瓷胎過白,過細或過

景德鎮產元代青花瓷的胎質與宋代青白瓷的胎質相似,只是氧化鋁含量比后者高出約1.5%,其中含有微量鐵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元代青花瓷原料加工過程中,除去在加工時使用水碓碎外,其余均是手工作。它與使用球磨機和真空練沿線機加工出來的現代材料相比較,無論是細度和度都有明顯差異。一般中低檔仿品為降低本,都使用機械加工原料生產,其胎質不是過白,過細就是過

(二)底足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噴灑的氧化鐵銹

社會上曾普遍認為元代青花瓷胎部位均有“火石紅”現象,并將此作為鑒定標準。其實不然,“火石紅”現象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上,有相當數量古代真品上沒有“火石紅”現象。大量實驗證明,“火石紅”現象的出現要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坯中存在一定數量的游離鐵,二是坯窯時含有足夠數量的水份。只有這樣,在窯爐起火升溫的初始階段,隨著坯之中的水分迅速蒸發,將游離鐵帶到坯表面形“火石紅”。一般來講,第一個條件屬于因,是元代青花瓷普遍備的,而第二個條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燒制前的必備條件。有的在燒制前已經“干”,甚至裝窯時使用的“墊餅”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燒的表面就很出現“火石紅”現象。由于低檔仿品的坯不含游離鐵,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噴灑氧化鐵銹的方法來造假,實際上是蓋彌彰,它與真正的“火石紅”和“糊米底”存在明顯差異。

(三)無紋者

元代多采用手工拉坯或型工藝,在瓶、罐等壁往往會流下明顯的指紋和旋紋。如果在壁沒有發現指紋和旋紋就是采用現代注漿型工藝生產的低檔仿品。我們仔細觀察這類底靠圈足部位還會發現一圈凹下去的“注漿印”。如果是帶雙耳的,其雙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漿而,在其下方存在有排氣孔。注漿型工藝是在民國中期以后由歐洲傳我國,20世紀50年代以后才普遍用于工藝瓷的生產。

(四)壁有修坯刀痕者

凡是了解景德鎮陶瓷制作工藝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有兩類,一類“條刀”,是用來修整壁的;一類“板刀”,是用來修整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現至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歷史了,而“條刀”僅僅是在清代康熙年間才有的。換句話說,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只修外壁,不修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才開始修整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這點,只是據圖錄進行制作,經常畫蛇添足修整壁。

(五)有均勻細線狀刀痕者

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鐵匠煅打型的基礎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歐洲工業革命以后,鋼銼傳我國。景德鎮的陶瓷工匠很快發現用鋼銼加工出來的刀要優于磨制刀。鋼銼加工刀的刀口呈鋸齒狀。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于是,這種加工刀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間迅速普及,并流傳至今。與此同時,景德鎮的陶瓷工匠還發明了各種形狀的條刀。使用這種刀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勻細的線狀刀痕。

(六)釉過白者

俗話說:“對骨必對”。這里的“”是指瓷的釉,“骨”是指瓷的胎。元代青花瓷的釉質都白中泛青,特別是早期產品與宋代青白瓷的釉基本一樣。這種明釉的往往與胎質有關,在燒制過程中,胎中的鐵元素會在高溫的作用下向釉擴散,加之窯爐的還原氣氛,致使品的釉面呈現出亮麗地青白。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鐵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不足。

(七)釉面平整或釉質稀薄者

釉面的平整度與施釉方法有直接關系。由于元代青花瓷是采用蘸釉、澆釉和刷釉工藝,所以看上去釉質滿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別是采用澆釉和刷釉工藝的大件,釉面往往留有“淚痕”和“刷痕”現象。清代以后景德鎮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較前朝大有提高,現代又采用電空氣機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釉面過于平整稀薄者,均是現代吹釉產品。

(八)青花中的鐵元素浮于釉表者

古代使用的“蘇尼青”是一種天然礦材料,其主要份是氧化鈷兼有量氧化鐵。鐵與鈷相互融合,均勻分布。在高溫的作用下“蘇尼青”中的氧化鐵會在硅酸鹽態中互相聚集,形斑點。它們一般不會浮到釉子表面上來,形所謂的結晶,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不規則狀醬褐斑點沉于釉下。現代絕大多數仿品,都只是在國產青花產中簡單地加氧化鐵,也不作高溫煅燒理,所以氧化鐵不可能均勻地融合在氧化鈷中,在高溫的作用下,這些氧化鐵會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結晶。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礦渣狀斑點。

(九)青花澤過于灰暗或鮮艷者

國產青料與“蘇尼青”比較,除鐵含量偏低外,錳含量又明顯偏高,前者是后者的60~300倍。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國產青料中的錳,只是一謂加鐵,青花的澤就會顯得灰暗。如果直接將化學工業中的氧化鈷用作青料(俗稱“洋藍”),其澤就會顯得過于鮮艷。

(十)所繪紋飾有破綻者

觀察紋飾是鑒別的基礎。一般來講,仿品的紋飾與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則就不能稱其為“仿”了,往往需要仔細觀察才有可能發現破綻。

(十一)造型與時代或工藝特征不符者

這里有兩種況。一種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讓收藏者不著頭腦,俗話說:以稀為貴。萬一是最近出白的“絕品”,可就撿了大“兒”了。另一種是仿制者的功夫不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覺不自覺地就作走了樣。

(十二)的口沿和足圈線條生或過于規整者

使用現代機械加工出來的制瓷原料的可塑,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備的原料。就陶瓷型工藝而言,現代景德鎮流行的說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這就是說,的形狀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藝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認為是技問題,其實不然,主要是由于現代泥料的可塑已大不如前。由于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的上半部和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對下半部和圈足做簡單修整。因此元代的口沿和脖頸都線條流暢,外型圓潤,不落刀痕。現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還要修壁,因此,線條生,規整有余,刀痕累累。

(十三)積與重量之比明顯超常者

過輕或過重都說明有問題,過輕者往往是采用“注漿”型工藝。采用手工拉坯型工藝的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樣厚,如果口沿部位厚薄合適的話,下半部就顯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覺,只有通過重量來會。過重者又往往是由于泥料的可塑差所至。可塑差的泥料會給拉坯型帶來難度,薄了,型不準,厚了又重量超標。就是仿品的壁厚與真品類型,它也會顯得比真品重,因為仿品胎質的致度一般都高于真品。

(十四)型工藝與時代特征不符者

前面所說的“注漿”只是型工藝中的一種。曾有一件青花條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景德鎮稱作“鑲活”。收藏者僅據青花紋飾就說它是元代真品。事實果真如此,就是國寶級珍品。憾的是元代本沒有“鑲活”這種型工藝,只是到清代景德鎮才采用“鑲活”工藝。

(十五)墊燒工藝特征不符者

目前景德鎮普遍使用石油化汽窯燒制瓷。為了防止與碳化硅棚板粘連,要在兩者之間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鋁。仔細觀察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兩種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現代仿品。不僅是元青花,明清瓷亦如此。古代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鋁作墊料。

(十六)表面有明顯人工作舊痕跡者

要想使仿品招搖過市,就離不開“作舊”工藝。人工作舊痕跡與古陶瓷的自然舊貌有著本質區別。

(十七)采用x熒檢測,指標元素超標者

隨著時間的推移陶瓷釉面的亮度會逐漸減弱,它是由于釉質本玻化”所至。為了降低仿品釉面亮度,向釉添加鋅、鋯、鈦等氧化作消劑,是現代仿制者的常用手段之一。采用x熒分析可以無損地檢測出各種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標,既是現代仿品。

(十八)采用波譜分析,釉質老化系數在0.10以下者

釉質本隨時間推移會產生“玻化”現象,又稱其為老化。老化系數在0.10以下者必定是現代仿品。

    人正在閲讀<重生之玩物人生>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