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的榮華路》第七章

第七章

本朝皇太子居清寧宮,前兩日開始,清寧宮便頻繁有太醫進出。

皇太子高煦舊疾復發,已經臥榻兩日。

說起太子的舊疾,幾乎人人都要惋惜一番。

太子謙恭仁厚,有治國之才,實乃未來一位英明君主。只可惜元后孕期了胎氣,太子生下來自生下來便帶有弱癥,調養多年雖好了起來,但子骨依舊不強壯,經常還會舊疾復發。

很多朝臣痛心疾首,恨不能以代之。

太醫署劉太醫,多年來負責調養太子,這回也不了他,須發斑白的老太醫仔細請了脈,欣然道:“殿下今日好了不,再服藥幾天,便能下榻。”

話罷,他開了方子,下面急急撿了藥,給熬上。

“殿下大安,想必陛下得知,心必甚。”

說話的是一名中年太監,他穿暗紅蟒紋監袍服,手執一拂塵,聲音尖細,面對太子也神自然。

這位是乾清宮總管太監孫進忠,昌平帝的心腹,他正是奉了皇帝之名,來探視太子的。

最起碼,表面是這樣。

孫進忠說話時,那雙不大的眼睛細細打量榻上之人,見高煦表雖一如既往和熙,但面頗為蒼白,神倦怠,仍有病容,他放了心,笑道:“陛下今早才下了圣旨,為殿下賜了婚,殿下便好了起來。看來,這紀大姑娘果然如皇后娘娘所言,八字十分利于殿下。”

“父皇隆恩,孤時刻銘記于心。”高煦面激之,抱了抱拳,似乎對未來太子妃萬分滿意,“這二日孤未能替父皇分憂,還孫總管多多勸和,莫讓龍勞過甚。”

“殿下的孝心,奴才會稟報陛下,陛下想必十分高興。”孫進忠揚了揚拂塵。

其實,以昌平帝為人,肯定不會為朝政勞過甚,也不會因為太子的孝心關懷多高興,不過這二人說話間,卻萬分自然,仿佛彼此說的就是事實。

高煦掩,清咳兩聲,“孫總管站了許久,不若坐下說話。”

對于這位皇帝心腹,哪怕是當朝太子,也十分客氣,不過孫進忠卻笑擺手,拒絕道:“奴才就不坐了,陛下邊離不得人,奴才還得趕回去伺候。”

高煦頷首,溫和一笑,“孫總管能者多勞。”他吩咐道:“張德海,你送一送孫總管。”

這張德海,正是清寧宮總管太監,太子的頭等心腹,他一直侍立在榻前,聞聲立即應是,殷勤送了孫進忠出門。

送罷孫進忠,張德海返回殿,立即給主子倒了盅溫茶遞上,“殿下,您先喝盅茶。”

高煦一連喝了兩盅茶水,方解了。張德海接過茶盅,低聲抱怨道:“這姓孫的也是,今天來得怎這般晚,讓殿下大半天沒喝水。”

是的,高煦清早到現在都沒過喝水,為的就是看著干燥一些,病容顯得更真,讓這孫進忠看不出毫破綻。

沒錯,高煦就是在裝病。

他打娘胎出來,確實帶了些許弱癥,但多年調養下來,早已好全了,這幾年反復“舊疾復發”,不過是為了讓他那皇父安心。

昌平帝不僅能力一般,他甚至有些昏庸,只是帝王該有的危機,卻相當足夠,底下有這麼能干的一位繼承人,足以讓他寢食難安。

皇帝不英明,所以對大權更加在意,大部分軍權政權,都在他手里抓著,一旦太子給他的威脅過了底線,高煦就會是一個悲劇。

高煦很明白,這種時候,他需要一個很明顯的弱點。

他同時還知道自己母后早逝,紀皇后一黨漸大,他必須抓住勢力權柄,把皇太子之位坐穩當了。

于是,高煦便沒有讓自己大安,弱癥全消,“病”反而加重了幾分,將這個巨大弱點放在昌平帝跟前,讓對方安心。

事實上,面對一個羸弱太子,即便對方很能干,昌平帝也放下了大半的心,他再將紀皇后一黨扶起來,讓兩者互相制衡,他便能安穩高坐于龍椅之上。

高煦心知肚明,這些年來,他也一直扮演著一個弱太子角,劉太醫是他的人,半破綻不

“殿下,奴才伺候您凈面?”

高煦臉上之所以能蒼白,是因為厚厚涂了一層無味藥膏,這肯定不會舒坦,今天孫進忠離開后已是申時,張德海看天不早了,便要打水伺候主子凈面。

“不,先不必。”高熙拒絕,演戲演全套,萬不能因一時疏忽而前功盡棄,既然天不早,也不差這點時候。

孫進忠離開后,殿全是太子的心腹,此時的高煦,不但不見方才羸弱模樣,甚至連和熙的神也沒有了,他面淡淡,斜斜倚在朱紅福紋引枕上。

他挑出一個諷刺的弧度,“孤那父皇,也是個聰敏之人。”昌平帝大事朝事不咋地,偏這些防備之事極其敏銳。

殿安靜下來,說起皇帝,即便是張德海也不敢輕易

半響后,有宮匆匆捧著填漆茶盤進門,上面是一碗熱氣騰騰的黑褐湯藥。

放下茶盤,捧起藥碗,小心放到太子榻旁的楠木小方幾上。

br />

太子坐的位置距離方幾很近,一只修長的大手就搭在方幾上,宮很小心,沒有到太子,一放下藥碗就手,行了個禮便恭敬退下。

七八年前,由于太子羽翼未,宮務又被紀皇后把持,他在一個引導人事的宮上吃了虧,不但事兒未開始即結束不說,從此往后,高煦還不甚喜歡宮太過接近。

奉藥宮是伺候多年的老人了,很清楚主子的習慣,親手送上藥,便立即告退。

那碗藥,最終被張德海理了,高煦沒病,喝什麼藥。

“殿下,吳閣老來了。”一個小太監進門通傳,張德海小心稟報沉思中的主子。

高煦回神,“快請。”

吳正庸進門行禮,高煦道:“外祖父不必多禮,快快坐罷。”

張德海端了個海棠紋圓凳過來,吳正庸就坐在高煦榻前,面上一掃人前憂,畢竟,他是外面唯一知道太子沒病的人。

吳正庸眉心蹙,煩躁的另有其事,“殿下,賜婚圣旨已經下了。”

之前有所預測是一回事,真被賜婚又是另外一回事,太子配了一個紀皇后娘家孤,讓吳正庸像吃了蒼蠅一般難

高煦頷首,“孤知道。”他神淡淡,以昌平帝為人,皇后最后謀算功,實在是很正常一件事。

說話間,高煦遞了幾張信箋給外祖父。

吳正庸接過低頭一看,原來是新出爐太子妃紀婉青的生平調查。上面事無巨細,從何時出生,有何親眷開始,一直到最近與家人不和,設法讓胞妹嫁了青梅竹馬結束。

自打紀皇后召見紀婉青后,調查便開始了,一直到賜婚圣旨下來,資料完整后,中午便到了高煦手中。

吳正庸稍稍松了口氣,“看來這紀大姑娘也不太渾。”這算是壞消息中的好消息了。

高煦不置可否,腦子清明,未必不會倒向紀皇后,畢竟宮中生存環境復雜,而姓紀,皇后敢把對方放在太子妃的位置,必然有能鉗制的手段。

他略略一想,也不太在意,清寧宮前后殿壁壘分明,這是他的地盤,對方即便不懷好意,也折騰不出花來。

紀婉青唯一能帶給他麻煩的,就是憑著太子妃的份,以自損八百的方式來傷害東宮名譽。

不過,對方腦子清明,這事兒也不會有了。

這就不錯了,畢竟高煦對太子妃的最高期盼,僅是安分守己,不出大子罷了。

他關心的是另一件事,高煦點了點信箋上一地方,“這個鄭毅,父親是靖北侯紀宗慶麾下大將,當年松堡之役,也一同為國捐軀了。”

松堡之役,發生在三年前,就是紀婉青父兄犧牲的那場戰役。這其實是一場非常大的戰爭,涉及到大大小小七八個點,不過以邊城松堡戰況最慘烈,軍民亦最頑強,所以以此地命名。

靖北侯紀宗慶作為堅守松堡的統帥,擋住了韃靼腳步足足數個月,牽涉敵軍很大一部分兵力,讓己方薄弱力緩和不,能了下來,沒有讓敵軍破關南侵。

只可惜,紀宗慶最后被圍城兩個月,彈盡糧絕,終于聯系到援軍夾擊敵軍時,援軍卻久候不至,到了最后,一城軍民幾乎都死了。

王朝失去忠臣良將,確實很讓人痛心惋惜,那位刻意延誤戰機的援軍統帥,雖本人已死戰場,但仍免不了被人唾罵痛恨,家人無法在京城待下去,只能匆匆返回原籍了。

只是,當年那位援軍統帥,卻是東宮在軍中頭一位心腹,高煦很了解對方,那是一名鐵骨錚錚的漢子,保家衛國,義不容辭,怎可能刻意延誤戰機?

這其中必然有貓膩。

只可惜當年東宮朝僅兩年,軍中人手不多,松堡之役連續折進去了好幾人,遭遇打擊不可謂不大,很是過了一段時間,才緩和回來。

等高煦再有余力查找真相時,很憾,那時候已船過水無痕。

現在的東宮早今非昔比,實力大漲,即便是昌平帝太子,恐怕也極為不易。只是高煦一直耿耿于懷,三年來一直致力于尋找當年真相,還心腹一個公道,為其正名。

吳正庸當然知道這事,他輕嘆,“若是紀宗慶能過來了,這事兒便容易查探許多。”

紀宗慶是當事人,真相即便不能全部獲悉,也能清楚大半。他意志力堅強,惦記妻撐著一口氣回了京城,只可惜他傷太重了,三天后還是溘然辭世。

高煦掃了眼鄭毅之名,沉片刻,“或許,我們可以嘗試從松堡這邊手。”

松堡之役,守城大小將領幾乎一個不留,因此高煦一直沒往這邊使過勁,現在其他地方沒有蛛馬跡,只能將視線投向這邊。

吳正庸深以為然,祖孫二人就這個問題深討論一番,等到告一段落時,已到了宮門落匙時分。

吳正庸匆匆離宮,站起前,他不忘恨恨罵一句,“那紀后其心可誅!”

高煦凈面過后,隨手將信扔進黃銅水盆之中,靜靜看著墨跡化開,直至完全無法辨認,他斂目。

紀皇后其心可誅,他當然知道。

來而不往非禮也。

    人正在閲讀<太子妃的榮華路>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