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風雲》第24章 帝國第一艦

德皇重託,馮承乾哪敢兒戲。

四月的最後一天,馮承乾去了什切青的伏爾鏗造船廠,親自主持新式戰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

馮承乾親自擔任總設計師,任用了一大批年輕有爲的工程師。

對帝國海軍來說,這是培養艦船設計師的一個絕佳機會,所以馮承乾不打算讓那些思想僵化的工程師霸佔主要位置。

從一開始,設計工作就不大順利。

即便是思想開放的年輕工程師,也很難理解馮承乾的超前理念,甚至覺得馮承乾是在異想天開。

比如,馮承乾堅持把炮塔沿縱軸佈置,而且爲炮塔安裝厚實的裝甲。

其實,主要問題出在馮承乾上。

最大的問題,就是馮承乾忽視了這個時代的技基礎。

比如在炮塔安置方式上,馮承乾就沒有考慮到,在力系統能有限的況下,火力佈置肯定會做出妥協,不然戰艦的能就無法得到平衡,即便火力得到加強,也會導致其他能降低。

以當時的況,爲了使戰艦的航速達標,就得儘量減防護區域,也就對戰艦的長度做出了限制。如果按照馮承乾的要求,把三座雙聯裝炮塔沿縱軸佈置,戰艦的長度將超過一百四十米,而採用一前兩側的佈置方式,則能短二十米。千萬別小看這二十米,這意味著戰艦的裝甲用量將減上千噸。此外,過長的艦,將影響戰艦的穩定,降低火炮的度。

只是,馮承乾沒有立即認識到這個問題。

在工程師提出了防護與力上的問題後,馮承乾選擇了另外一個解決辦法,即把雙聯裝炮塔改三聯裝炮塔。按照他的設想,這一改能在不減主炮數量的況下,把戰艦的長度控制在一百二十五米以

這個想法也很不現實,因爲帝國只有雙聯裝炮塔,沒有三聯裝炮塔。

當時,在全球範圍,也沒有可靠的三聯裝炮塔。

如果單獨設計一種三聯裝炮塔,即便不考慮效費比,也要花上兩三年,本趕不上戰艦的建造進度。

雖然馮承乾沒有放棄三聯裝炮塔,而是拿出了五十萬帝國馬克,向克虜伯等數家大型兵工廠發出招標書,從基礎開始研製,但是也不得不做出讓步,即在三聯裝炮塔跟不上建造進度的況下,採用雙聯裝炮塔。

這個時候,新的問題出來了,那就是到底採用幾座炮塔。

當時,馮承乾認爲採用兩座炮塔就夠了。

雖然炮塔數量與“定遠”、“鎮遠”二艦相同,但是採用縱向佈置,每座炮塔的界都超過了二百四十度,因此左右舷的火力度是“定遠”與“鎮遠”二艦的兩倍,但是當時並沒有的海軍戰,風帆時代的追逐戰顯然不適合蒸汽時代,所以這種設計方式遭到了衆多工程師的反對。

更重要的是,大清派來的員也認爲兩座炮塔遠遠不夠。

要知道,這種戰艦的排水量超過了一萬噸,比“定遠”與“鎮遠”二艦大得多,如果只裝兩座炮塔,顯然顯得過於單薄。

馮承乾認爲,增強火力,不一定要增加火炮的數量。

在工程師都反對的況下,馮承乾堅持己見,並且向大清員提出,如果嫌火力不夠強大,可以採用口徑更大的艦炮,比如四十倍徑的三百五十毫米艦炮,從而在只有四門跑的況下,火力投送能力超過六門三百毫米炮。

必須承認,這是一個較爲理想的折中方案。

只是,要說服工程師,還有大清的員,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外,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也造不出口徑爲三百五十毫米的艦炮,即便正在研製,也需要等上一兩年才能付使用。

爲了這件事,設計工作耽擱了將近一個月。

最終,馮承乾與同樣堅持己見的工程師各讓一步,即戰艦採用三座炮塔,只是全部沿縱軸佈置,其中二號炮塔位於兩菸囪之間,在設計的時候就以安裝三百毫米艦炮、而不是三百五十毫米艦炮爲準。

這麼設計,能夠儘量利用鍋爐艙與蒸汽機艙之間的空間。

也就是說,在沿縱軸佈置三座炮塔的況下,戰艦的長度能控制在一百三十米左右,僅比工程師堅持的一百二十米多了十米。

只是,馮承乾對此仍然到不大滿意。

在他看來,即便採用三座炮塔,也最好能夠採用三聯裝炮塔,今後可以據需要決定採用三座三聯裝三百毫米炮,還是三座雙聯裝三百五十毫米炮,從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戰艦的服役年限。

問題是,工程師提出的方案,得到了大清員的認可。

馮承乾不得不接現實,只是耍了個手段,即讓威廉港造船廠加進來,負責爲帝國海軍建造首艦,只是刻意減慢建造進度,讓這艘戰艦最後完工,而爲大清建造的四艘則提前完工。

這麼做,就是爲了在建造過程中修改設計。

八月初,馮承乾向腓特烈三世提了設計圖紙,並且通報了大清員。

當時,存在兩套設計圖紙,一套針對大清,一套針對帝國海軍。

腓特烈三世沒有詳細過問,只是讓馮承乾看著辦,別把事搞砸就行了。這也難怪,腓特烈三世並不瞭解海軍。

以當時的指標來看,針對大清的設計方案更加先進,也更加合理。

這四艘被李鴻章命名爲“攝遠”、“鴻遠”、“遠”與“吉遠”號的四艘鉅艦在建時的基本數據稍有差別,以“攝遠”號爲準,標準排水量爲一萬零八百噸、滿載排水量爲一萬二千四百噸,艦長一百二十八點五米、標準排水量時水線長度爲一百一十九點二米,標準吃水七點四米、最大吃水七點七米,配備六門三百零五毫米(德國標準,如果按照英國標準就是三百毫米)三十倍徑主炮、八門一百五十毫米副炮、四門三十七毫米轉管式機炮,三魚雷發管,另載兩艘魚雷艇,炮塔的最大裝甲厚度爲三百毫米、側舷爲二百八十毫米、司令塔爲三百二十毫米,配備八座鍋爐、兩臺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最大功率九千八百馬力,雙軸雙漿推進,最大航速十六節。

能,這四艘鉅艦在遠東地區絕對是首屈一指,即便放眼全球,也非常先進。

拿到設計書之後,李鴻章極爲滿意,立即就批準了建造訂單,並且準許帝國外部在青島設立勞工招募

“青島”這個稱呼也首次出現在了方文件上。

相對而言,馮承乾爲帝國海軍量打造,後來由腓特烈三世命名爲“腓特烈大帝”號的鐵甲艦就沒這麼耀眼奪目了。

按照馮承乾的要求,“腓特烈大帝”號在設計的時候,就以三聯裝三百毫米艦炮、或者是雙聯裝三百五十毫米艦炮爲準。結果,“腓特烈大帝”號的長度達到一百三十二米,吃水深度增加了零點二米,排水量增加了一千五百噸,鍋爐減到六座,推進系統輸出功率僅有八千四百馬力,戰艦的最大航行速度僅有十二節。爲了降低排水量,副炮減到四門,其他武備也有所降低。

在任何人看來,速度如此慢的戰艦,本沒有用武之地。

以當時的眼來看,這確實是問題。

只是誰能想到,十多年後,在“攝遠”等四艦相繼爲歷史之後,“腓特烈大帝”號不但還在服役,而且煥發第二春?

十多年後,“腓特烈大帝”號進行了第一次全面改裝,換上了細管鍋爐與蒸汽機,力系統的輸出功率提高到了二萬四千馬力,航速一下子提高到了二十四點五節,達到第一批戰列巡洋艦的標準。在換上了雙聯裝三百五十毫米四十五倍徑主炮之後,“腓特烈大帝”號依然是一艘能強大的戰艦。

馮承乾的超前眼,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帝國海軍的資產。

沒有一點一滴的積累,帝國海軍絕不可能發展壯大。

後來,很多人都認爲,“腓特烈大帝”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只是大部分史學家依然認爲“腓特烈大帝”號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戰列艦,因爲這艘戰艦在建時,採用的仍然是短倍徑三百毫米主炮,往復式蒸汽機,在能上與後來建的戰列艦有很大差距,即便改進之後,也難以充當戰列艦。

只是,誰也不能否認,“腓特烈大帝”號是帝國邁海軍強國的第一步。

當時,故意能指標,也對帝國大有裨益。

要知道,最關心帝國海軍的正是英國。如果帝國建造出了能強大的主力艦,肯定會刺激英國建造新式戰艦,英德海軍軍備競賽就會在帝國還沒完準備的況下開始,帝國獲勝的希將更加渺茫。

讓英國認爲帝國造不出能先進的戰艦,才能讓英國放鬆警惕。

以當時的況來看,確實起到了這樣的效果。

“攝遠”四艦在兩年後就付給大清海軍,而“腓特烈大帝”號足足建造了三年,直到一八九三年才正式服役。到這個時候,還有四艘戰艦正在建造之中。帝國海軍不急不忙的擴軍速度,產生了很大的麻痹效果。

    人正在閲讀<帝國風雲>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