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第1163章 各懷心思

也不怪龐統等人都不太贊同發北伐,畢竟這三年裡,大漢部也發生了不的事

尤其是諸葛亮對用人制度的改革,導致了大漢部利益團之間的彼此和競爭。

原本的大漢部,如果籠統一點分的話,只有益州派和荊州派兩個政治派別,而如果分的細一點的話,益州派裡要分出益州本土派和東州派,荊州派裡也夾雜著一些元從派,再加上不太氣候的雍涼世家代表但總的來說,彼此之間有直接競爭關係的,就只有荊州派和益州派這兩個派別。

可如今形勢不同了。

外部方面,以潁川派爲首的中原世家派系加到了大漢的版圖裡,這些中原世家顯然也需要尋求自己的利益訴求,而作爲底蘊極其深厚的中原世家,一旦全面進到大漢場,這就不是荊州派或者益州派一家可以阻擋的事了。

部方面,如今的東州派,對於自己的歸屬也出現搖。

東州派本來是各地戰中逃亡益州的世家大族的集合,被劉焉利用起來對抗益州本土派的,東州派中,荊州人和雍涼人士佔據比較多的位置。

後來,因爲東州派逐漸在益州立足,利益訴求逐漸跟益州本土派一致,而這個時空的大漢也沒有丟失荊州,導致了荊州派一家獨大,東州派和益州本土派不得不聯合起來,爲了新的益州派,一起對抗荊州派。

可如今,隨著底蘊更加深厚,人數更加龐大的中原世家場,荊州派和益州派都到了威脅,有聯合的趨勢。

再加上諸葛亮開了那麼一個口子,要求本郡出員不得在本郡任職可對東州派來說,他們是利益團,不是地域團啊。

比如說李嚴,他就是南人,但他是東州派領袖.如果按照諸葛亮的改革劃分的話,李嚴其實完全可以在益州當,兼顧益州派和東州派利益的。

這就導致了東州派的人,一瞬間都了香餑餑,爲了益州派和荊州派爭相爭取的目標。

對於李嚴來說,他現在也需要考慮一下,東州派的未來到底在哪裡.是繼續依附於大利益集團生存,還是趁此時機擴展壯大自的勢力範圍,爲朝中的另一相對獨立的勢力。

很顯然,就李嚴的人來說,他更傾向於後者。

所以這個時候的李嚴,其實也不是特別贊什麼北伐.部的利益分配都還沒有解決呢,誰有心思去外面打仗啊。

而龐統呢,本不用說,他就是荊州派的代表人,現在不僅要面對外部中原世家的威脅,部還得協調好跟益州世家之間的利益分配,還需要爭取東州派的支持.他也沒心思搞什麼外戰。

至於徐庶徐庶現在是潁川派推到前臺的一個代表人

其實徐庶本來是不想站到前臺來的,畢竟他就是個寒門出的人,很清楚這些潁川世家真正要推舉的人是誰.那是陳羣之子陳泰。

只可惜,陳泰是降將出,至在五年,陳泰是不可能獲得大漢朝廷部的信任的,也就是說,如果潁川派主推陳泰的話,在大漢朝廷部就得喪失至五年的話語權。

因此,潁川世家大族派人跟徐庶私下接,希徐庶能站出來代表潁川世家的利益,而作爲回報,徐庶將會被潁川世家大族所接納,一下子由寒門爲世家豪門。

這事兒吧,聽起來好像沒啥大不了的,但實際上,真的很重要.這意味著,哪怕以後潁川徐氏後嗣無能,也可以在潁川世家的支持下,繼續在朝廷任職,保持世家豪門的地位。

這是一個關係到家族傳承的事,世家大族等於是在向徐庶承諾會守護潁川徐氏的傳承。

世家大族幾輩子的鬥,不就是爲了這個嘛。

再一個.其實諸葛亮也希徐庶能站出來,爲潁川世家的領導人。

在這個時代,是免不了要跟世家大族打道的,而以潁川世家爲首的中原世家,也不可能不尋求在朝堂上的利益一個不到朝堂約束的勢力,諸葛亮是怎麼也不會放心的。

與其放任中原世家門在朝廷部野蠻生長,最後連諸葛亮都不知他們會什麼樣,倒不如給他們安排一個自己信得過的頭目作爲他們的代言人,這樣雙方通起來也比較順暢。

潁川世家可以直接跟諸葛亮對接,尋求自己的利益,而諸葛亮也可以利用潁川世家來平衡益州世家和荊州世家,爲朝廷和皇權爭取最大的利益。

就這樣,徐庶被兩邊要求,趕鴨子上架的,了潁川世家的代言人。

至於爲什麼不找張溪.開玩笑了,那可是現在的大漢軍方第一人。

潁川世家不可能去主聯繫張溪,憑白給自己增加一層“染指軍權”的嫌疑,諸葛亮也不會允許潁川世家把手向張溪,敢手的話,諸葛亮就不介意剁手。嘛,扯的有點多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地盤大了,利益團多了,大漢的部,也開始出現權利陣痛了。

龐統,李嚴,徐庶,姜敘等人,各自有各自的政治訴求,如今的重心,也都放在如何在朝廷部獲取相對穩定的話語權和政治利益上面,一時間,誰也沒想著要主出兵北伐。

再加上.拋開部紛爭不談,現在也確實不是什麼北伐的好時機。

“丞相豈不聞“大其不伐喪也”?!”李嚴站出來,對著諸葛亮拱手說道,“曹魏雖爲仇讎,然喪其主,此時伐之,不仁也!!!”

這話說的吧,多有點假仁假義了.但,確實是站在了道德制高點上。

其實吧,大家都知道,李嚴說這個話,還真不是爲了遵守什麼禮制,他就是單純的覺得現在不適合出兵,因此找了一個道義上的理由。

可問題是,這事兒你擱那些尋章摘句的書呆子上好用,在場的哪一個不是人?!

尤其是諸葛亮,那可是曾經在江東舌戰羣儒的人啊。

“正方既讀《公羊》,豈不聞“君弒,臣不討賊,非臣也;子不復仇,非子也”?!”諸葛亮微微一笑,說道,“曹賊弒君篡漢,漢室傾頹,幸有先帝於西川繼承大統,嗣武二祖,重興漢室若我等因喪而不伐罪,何爲人臣也?!”

咱們季漢繼承的是兩漢,兩漢的仇,那就是季漢的仇。

你別管漢獻帝是不是還活著吧,至在季漢的方層面,曹魏就是弒君篡漢了,這樣的仇人,你說因爲他們死了主君就不討伐,那咱們還算什麼漢臣,季漢怎麼還有臉說是“嗣武二祖”?!

這等於是在自己否定自己的立國基礎啊!!!

伱看吧,同樣是一本《公羊傳》裡的話,不同立場的人引用不同的段落,就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論。

其實啊,真的,從來不是儒家迂腐,儒家其實是最懂得變通的學派,真正迂腐的,是那些讀書讀傻了的書呆子。

暫時解決了大義上的問題,諸葛亮還想繼續勸說剩下的人,可這個時候,徐庶站出來了。

“孔明,非是我等不願北伐,只是.如今曹叡亡故,曹芳年,國政皆託付宗室大臣,曹魏正是主國疑之時。若我等按兵不,彼無外敵之,必生部之鬥,早晚生出禍患,而我等若此時伐之,恐曹魏有同仇敵愾之心,如此反爲不!”

這話說的吧,倒是有點實際的乾貨了。

而諸葛亮對此的應對,也實際了很多。

他沒有直接回答徐庶的問題,而是轉,來到自己的案幾前,細心的打開一個小匣子,從裡面拿出了一封卷軸,遞給了徐庶。

這下,不僅徐庶詫異了,在座的所有人,都詫異了。

作,實在是有點太悉了.上次北伐,諸葛亮就是這麼作的,從而一舉確定了北伐計劃。

而等到在場的所有人都看完了這封信後.更詫異了。

這封信的容,實在是太過於匪夷所思了。

裡面居然記載了,曹叡臨終前,宣詔託孤的種種細節。

而其中最重要的事,是曹叡如何在臨終前託孤曹宇卻被拒,又是如何接了孫資和劉放的建議,臨時增加司馬懿爲託孤重臣,讓司馬懿和曹爽共掌朝政的細節。

這種事本不是一個探能查探到的事

所有人看完了這封信後,都對諸葛亮投去了質詢的眼神。

甚至,大家都已經猜到了,這個一直被諸葛亮單獨保護起來的探,到底是誰。

章節報錯 分給朋友:

    人正在閲讀<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