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17 胡惟庸案件(2)

之後發生的事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很多史料記載,是胡惟庸準備謀反,為人揭發,所以朱元璋手解決了胡惟庸。然而也有一些史料記載,此事另有,在我看來,後者可能更有可信度。

洪武十二年(1379)十月,佔城國(今越南中部)派使節來南京進貢。但是胡惟庸沒有將此事奏報給朱元璋知道,這應該可以算是嚴重的外事件,朱元璋得知佔城國使團抵達京城時,長期累積的怒火終於發,他嚴辭訓斥了應對此事負責的胡惟庸和汪廣洋(時任左都史)。

其實這個時候,胡惟庸最正確的應對方法是認錯,誰沒有個打瞌睡的時候呢。他卻和汪廣洋把責任推給了禮部,他認為這樣就可以了事。

朱元璋充分顯示了他的創意思維,並將之運用在這件事的理上,他沒有被胡惟庸牽著鼻子走,去查詢到底是誰幹了這件事,而是先死了汪廣洋,然後囚系了所有與此事有關的員。

既然不是你就是他,那我把你們都抓起來一定是沒錯的。

刀已經架在胡惟庸的脖子上了,何時砍下只是個時間問題。

他並沒有等太久。

塗節是胡惟庸的死黨,他當時的職務是史中丞,相信大家已經悉了這個職。他在胡惟庸集團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發輿論攻擊政敵,拉幫結派圖謀不軌,哪樣都不了他,胡惟庸一直把他看作自己的親信。

然而這個親信用自己的行為重新解釋了死黨這個詞的含義——致你於死地的同黨。

他眼見胡惟庸不行了,便把胡惟庸的謀上報給皇帝。朱元璋等待的就是這一刻,他命令立刻死胡惟庸、陳寧和胡黨中的重要員,並滅了胡惟庸的三族。然後他命令,深調查還有誰參與此事,如果查證屬實,一律死!

於是名留青史的胡惟庸案件拉開了序幕,事實證明,查證屬實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太麻煩,而一律死很容易,當時的審訊方式也為此案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審案的員抓住嫌疑人後首先提供的待遇不是咖啡或是清茶,而是死打一頓,打完再說,有些與被審員有仇的家夥還會趁上去過過手癮,反正也是辦公事,順便報報私仇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然後就是詢問同黨,那些讀書人哪裡經得起打,東扯西拉供出很多所謂同黨來,只要自己認識的,有一面之緣的,借過錢的,還過債的,想到什麼人就說什麼人。審案員自然大喜,上奏皇帝,再去抓其他人,於是案件越來越大,從洪武十三年(1380)案發,連續查了好幾年,被殺者超過一萬人。

胡惟庸心籌劃多年的計劃和組織就這麼被摧毀了,事實證明,朱元璋要消滅他十分容易,就如同死一隻螞蟻。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胡惟庸都只是一個跳梁小醜,他唯一的有效的工作就是拉了上萬人和他一起共赴黃泉。

我們差點忘記了那個告的塗節,他的結局頗有戲劇彩,這個在胡惟庸案件中扮演了稽角的人案發後即被押赴刑場,與胡惟庸一同被死,不知此二人在刑場上相遇,會有何慨。

胡惟庸死了,這個結果正是朱元璋需要的,現在他正坐在自己的龍椅上,看著下面的大臣們,這些可憐的幸存者,他們和胡惟庸同朝為臣,或多或都有些接,眼看著自己的同僚們一個個被拉出去殺掉,他們的心中充滿了恐懼。

該結束了吧,我們隻想活下去。

朱元璋卻並不這麼想,在他看來,要做的事還很多。

不要急,好戲才剛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死胡惟庸後僅一個月,就撤銷了丞相這個延續上千年的職位。取消了中書省的設置,安排機構分流人員,如此大作,卻乾得雷厲風行,乾淨利落,這讓我們有理由懷疑他是早有準備的,就如同水滸傳的宋江,晁蓋死後無論如何不肯繼位,一旦“勉為其難”答應了,立刻就能組織大型慶典。

無論如何,朱元璋達到了他的目的,丞相這個讓人討厭的職位終於消失了,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然而他卻沒有意識到,對於他的王朝和他的子孫來說,這將是他人生中所犯的最大錯誤。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介紹一下為什麼丞相這個職位是必須存在的。下面我們將開始講述。

丞相是怎樣煉

很多朋友會問,了解史實不是已經很有趣了嗎,為什麼還要說這些歷史本質類的東西呢,我們有必要讓大家知道這樣做的好

大家知道,史實富多彩,寫起來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讀起來也更有趣,而所謂的歷史涵和規律卻相當的枯燥。但請大家注意,掌握這些涵和規律卻可以讓你擁有想象不到的能力。

相信很多人對諸葛亮和劉伯溫這兩個智慧化非常崇拜,他們往往能夠預見到事的發展方向,即使住在農村裡,一年進不了幾次城,也能夠知道天下大勢,並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的走向,如諸葛亮之於隆中對,劉伯溫之於安之戰,他們為什麼能夠知道未來發生的事呢。

這正是因為他們沒有滿足於看到事的表面,而是深刻的理解了其在的發展規律。我們知道,最讓人畏懼的就是未知,如果人人都知道自己的未來,他們就不會再害怕,但在時間機沒有發明之前,我們還是只能向諸葛亮和劉伯溫同志學習,比如當我們知道了地主怎樣煉的規律後,下次當你看到史書上的某位農民領袖起義,你不需要再往下看,也能對他的將來作出判斷,只要這人沒有在起義過程中被人乾掉,你就能肯定,下一個王朝中必然多了一個地主。這就是規律的力量。當你掌握了那些旁人不知道的規律和涵時,你就掌握了打開未來的鑰匙!

我之所以和大家一起去探討這些歷史規律,其實不僅是要告訴大家這些帝王將相的長之路,更重要的是,我希淘寶網裝 天貓淘寶商城 淘寶網裝冬裝外套 淘寶網裝夏裝新款 淘寶網裝夏款 淘寶網裝夏裝新款子 淘寶網裝夏裝新款淘寶網夏裝新款子淘寶網裝2012商城淘寶網裝春裝連淘寶網裝商城購淘寶網裝冬裝新款淘寶網裝冬裝羽絨服淘寶網裝天貓商城 淘寶網天貓商城淘寶網裝秋裝購 淘寶網裝冬裝新款 淘寶網裝冬款通過這樣的探討,我們的每一個人都能走上劉伯溫、諸葛亮之路。

我堅信,這是很有可能的。

我們就此開始吧,還是用我們自己的方式,這次我們的主角還是張三,他剛剛當完了地主,這次我們仍然用他當主角,但在丞相這一篇中,他不能直接當丞相,而是要先當村長。

張三當上了某村的村長,他就要開始管理,每天他會從村東頭逛到村西頭,看甲家的門有沒鎖好,乙家的兩口子有沒有吵架,村子不大,一天可以逛兩三趟,完事後回家睡覺,這就是村長的管理生活。

不久,張三當上了鄉長,鄉很大,他要逛一天才能走一圈,於是他開始兩天逛一趟,把工作給村長負責。

由於工作出,張三當上了知縣,他每天再也不能去逛了,他全部的時間要用來批示鄉長們報告,並完全信任他們。

之後張三不斷升,從知府到布政史,再到丞相,全國都歸他管(我們假設沒有皇帝),這下子張三就忙了,他連看奏章的時間都沒有,每天見無數的人,忙到晚上還沒完,各個部門的頭頭腦腦都要找他,而他一個人要對這些部門的提議作出決斷,他實在太累了,於是他找了一個人幫他的忙,並把自己的權力分一部分給他。

大概況就是這樣,張三的位置就類似皇帝,他找來幫忙的那個人就是現實中的丞相。

由於全國事太多,而皇帝的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個人來,把一部分權力給他。

相信大家已經理解了丞相的由來,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卻包含了政治學上一個非常深刻的理論——分權製衡理論。

歷來的皇帝不乏英明之人,他們並不比朱元璋差,卻都使用了丞相制度,作為皇帝的封建社會,皇帝是並不願意將自己的權利出去的,因為一旦將權力分給別人,自己就有被製約的危險。但皇權的無限擴大與皇帝的力有限的矛盾,必然導致丞相制度的產生。

說到底,丞相確實是一個討人厭的家夥,他不斷的給皇帝提意見,並且還能反駁皇帝,作為皇帝是不會喜歡這個家夥的,他認為,這個人只不過是自己招來乾活的一個打工仔,自己給了他工作,給了他權力,但這個人卻什麼都要管。

他不但要管國家大事,還要管自己的私事。想修個房子他要管,說是費錢,想出去玩他要管,說是勞民。甚至有些過分的家夥,連自己吃飯休息睡老婆,他也要管,不但要管,還振振有詞,其名曰“為了陛下著想”,臉上還經常是一幅欠揍的表,好像自己總是欠他二百塊錢似的。

到底誰是老板,誰是打工的?

問題在於,你還不能發脾氣,那些士大夫們都看著呢,你要接他的意見,態度還要好。如果你忍不住罵了他,甚至於罰了他。那麻煩就來了,道理總是在丞相一邊,史書上會記載他敢於直言,而你就很不幸的背上了不納諫的惡名。下面那些員也會站在他的一邊,並用崇拜的眼神看著他。

那些丞相們心裡也清楚著呢,所以乾這些事的時候往往是前仆後繼,好像不得你打他一頓才好。

唉,這些討厭的家夥。

因為這些原因,皇帝是並不喜歡那些丞相的,他們都像朱元璋一樣,十分想把這個職位取消,但問題在於,如果取消了這個職位,所有的事就要自己幹了。可是辛苦當上皇帝並不只是為了乾活的,他們還要生活,自己並不是鐵人三項賽的選手,沒有那麼強的力。所以這個職位一直保留了下來,直到朱元璋乾皇帝為止。

朱元璋從小吃苦耐勞,小夥子棒,神頭兒足,飯量大,一頓能好幾碗,他不但是鐵人賽的冠軍級選手,估計練過長跑耐力還很強,在他看來,把丞相趕回家,也不過是多乾點活,自己累點,也沒什麼。於是歷史上就留下了勞模朱元璋的輝事跡。

吳晗先生統計過,從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僅僅八天,他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兩百份文件,理四百件事

這真是一個讓人膽寒的數字,朱元璋時代沒有勞法,他乾八天也不會有人給他加班費。但他就這麼不停的乾下,這也使得他很討厭那些半天說不到點子上的人,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就表現了這一點,當時的戶部尚書茹太素曾經上了一篇奏折給朱元璋,朱元璋讓人讀給他聽,結果讀到一半就用了將近三個鍾頭時間,都是什麼三皇五帝,仁義道德之類,朱元璋當機立斷,命令不要再讀下去,數了下字數,已經有一萬多字了。

朱元璋氣極,命令馬上傳茹太素進見,讓侍衛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頓。

可以看到,廢除丞相制度後,朱元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過他並不在意,因為在他看來,多乾點活就行了,然而事遠不像他想得那麼簡單。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皇帝和丞相之間的權力製衡關系,我們用另一種方式來表述。

雙方的關系其實可以用拔河這個運來形容。 皇帝和大臣分別在繩子的一頭,向著自己的方向拉,這項運並沒有裁判,但卻有一項不文的規則,那就是不能太過分。雙方的進退都有一定限度。

這個限度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實踐劃定的,他告訴拔河的雙方,哪些事是皇帝可以做的,大臣不能干涉,而哪些事是大臣應該管的,皇帝應該允許。

在那上千年的皇帝與大臣的博弈中,這一規則在不斷的完善。雙方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就在這樣的規則中,權力達到了平衡。

而朱元璋不守規則,改變了這一切,他把大臣們拉得東倒西歪,並宣布他們從此被解雇了,然後拿著那繩子回家晾服。

他似乎認為這樣就解決了問題,權力由他一人掌握就可以了,不再需要所謂的平衡。

事實證明他錯了,歷史規則不是小小的朱元璋能夠改變的,既然朱元璋並不喜歡這種平衡,歷史之神將給他和他的子孫安排另外的拔河對手,而這個對手與之前的那些人不同。

他們也不守規則。

    人正在閲讀<明朝那些事兒>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