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13章 論語雍也(2)

【譯文】

子遊做了武城的長。孔子說:“你在那裏是到了人才沒有?”。子遊回答說:“有一個澹臺滅明的人,從來不走邪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裏來。”

【評析】

孔子極為重視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他問子遊的這段話,反映出他對舉賢才的重視。當時社會於大、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都重視接納人才,尤其是能夠幫助他們治國安邦的有用之才,這是出於政治和國務活的需要。

【原文】

6.15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將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注釋】

1孟之反:名側,魯國大夫。

2伐:誇耀。

3奔:敗走。

4殿:殿後,在全軍最後作掩護。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誇耀自己。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後掩護全軍。快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跑得不快。’”

【評析】

公元前484年,魯國與齊國打仗。魯國右翼軍敗退的時候,孟之反在最後掩護敗退的魯軍。對此,孔子給予了高度評價,宣揚他提出的“功不獨居,過不推諉”的學說,認為這是人的德之一。

【原文】

6.16 子曰:“不有祝鮀1之佞,而2有宋朝3之,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注釋】

1祝鮀:鮀,音tuo。字子魚,衛國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辯到衛靈公重用。

2而:這裏是“與”的意思。

3宋朝:宋國的公子朝,《左傳》中曾記載他因麗而惹起的事

【譯文】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也沒有宋朝的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

【原文】

6.17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

孔子說:“誰能不經過屋門而走出去呢?為什麽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評析】

孔子這裏所說的,其實僅是一個比喻。他所宣揚的“德治”、“禮製”,在當時有許多人不予重視,他到很不理解。所以,他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原文】

6.18 子曰:“質1勝文2則野3,文勝質則史4。文質彬彬5,然後君子。”

【注釋】

1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

2文:文采,經過修飾的。

3野:此魯、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詞華麗,這裏有虛偽、浮誇的意思。

5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譯文】

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隻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評析】

這段話言簡意賅,確切地說明了文與質的正確關係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質思想。文與質是對立的統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質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孔子的文質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不斷得到富和發展,極大地影響了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原文】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人正在閲讀<論語>
      關閉消息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