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14章 論語述而(1)

孔子

【本篇引語】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主要容:“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坦,小人長戚戚”;“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原文】

7.1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竊2比於我老彭3。”

【注釋】

1述而不作:述,傳述。作,創造。

2竊: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誰,學界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大夫”;有的說是老子和彭祖兩個人,有的說是殷商時代的彭祖。

【譯文】

孔子說:“隻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評析】

在這一章裏,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則,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麵。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那麽對古代的東西隻能陳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後開始形古文經學派,“述而不作”的治學方式,對於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原文】

7.2 子曰:“默而識1之,學而不厭,誨2人不倦,何有於我哉3?”

【注釋】

1識:音zhi,記住的意思。

2誨:教誨。

3何有於我哉:對我有什麽難呢?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麽因難呢?”

【評析】

這一章接前一章的容,繼續談論治學的方法問題。前麵說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則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麵。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原文】

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注釋】

1徙:音xi,遷移。此指靠近義、做到義。

【譯文】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

【評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孔子慨歎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麵的問題相提並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在聯係,因為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隻有這樣,修養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富。

    人正在閲讀<論語>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