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國之帥春秋》第10章 奉天講武堂

對張漢卿而言,不但自己,就是乃爸二十七師的兵們也甚到系統的軍事培訓,這對一支立志於撐起東北一片天、並伺機壯大的軍隊來說是非常不能接的。另外,沒有帶過兵的軍,是不合格的;沒有過合格訓練的軍的指揮,在戰場上就是對軍人的犯罪。

在這個意義上,他要建軍校。

而東北本來就有軍校,那就是著名的東北講武堂,它在中國的軍校史上也非常著名,與雲南講武堂、保定陸軍軍學校以及後來的黃埔軍學校並列爲當時中國的四大軍學校。

1907年8月,東三省總督徐世昌遵照清政|府兵部奏定“各省應在省垣設立講武堂,作爲帶兵者研究武學之所”,遂借用奉天陸軍小學堂房舍(大北關老將軍府院)最終設立東三省講武堂。1908年10月移至奉天省城小東邊門外,校名始爲東三省講武堂普通科,又改爲陸軍講武堂選拔巡防營優秀軍堂培訓,學期一年。辛亥革命後停辦。

這個軍校在1912年的時候,因爲張作霖的巡防營改爲陸軍師,張爲整頓軍隊,又繼續開辦,名爲陸軍二十七師隨營講堂,分爲軍團和軍士團,1915年因中日涉再次停辦。要再次開辦,需追溯到歷史上的1918年末,張作霖就任東三省巡閱使後。當時張作霖爲了在東北進一步稱霸,大肆擴軍。但是奉軍的老班底大部分出自綠林,沒有過正規教育,既無政治遠見,又無軍事素養,打仗時僅憑一子蠻勁。爲了解決軍不足問題,雄心的張作霖認識到:要想稱霸天下,必須培養軍事人才。針對奉軍“衝鋒對壘勇敢有餘,決策理論指揮不足”的現實況,張作霖才重開講武堂。

不過真正落到紙面上要到1919年3月,在原東三省講武堂原址重新開辦講武堂,校名定爲東三省陸軍講武堂,隸屬東三省巡閱使署,先後舉辦八期。作爲奉系軍閥的軍學校,奉系軍隊的高、中級軍基本都經過它的培訓。它在提高奉軍的戰鬥力,促進奉系軍閥的形和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的作用。

奉天講武堂原來就是東三省最高的職業軍培訓場所。後來東三省講武堂的教,都是在軍隊中有一技之長的人,各有特。像吳俊升通騎兵作戰之法,張作相在步炮聯合方面頗有所長,以及姜登選的步兵練等等,在當時軍界都是有名的。

在可預見的將來,父親麾下的軍隊起來越多,如何很快完對軍隊戰鬥力和指揮能力的提升?答案是教育和培訓。三年後再開?時不我待。所以張漢卿積極遊說張作霖儘快重新恢復奉天講武堂的開立,他向張作霖說:“父親既然知道講武堂的好,爲什麼不越快開辦越好?”

張作霖被兒子一鼓,心裡的,但是面:“現在省城人心思,外有那人堵心,老袁在這時候還同時恩封許、孟,不就是防著我嗎。現有一個二十七師的供給上已經吃力,我是有心但無力啊。”

張作霖所說的那人,正是同城的二十八師師長馮德麟。作爲綠林的前輩,馮德麟和張作霖先後由馬匪被朝廷招安,也先後在各自的領域大放異彩。當初,兩人爲了共同的利益還結過拜;現在,爲了獨霸奉天這個共同的利益,兩人卻又分道揚鑣了。沒辦法,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這兩隻公虎爲了佔一塊地盤,翻臉是勢必的。只是因爲目前有共同的敵人段芝貴,雙方暫時都下這個心思。

張漢卿點頭說:“正因如此,憂外患之下,更要抓住軍隊人心。同樣都是師長,父親比馮師長的最大利好就是坐鎮奉天,如果不聚攏人脈,就白浪費了這先天條件了。重開講武堂有諸多好:一者可以練將。從民國初建到現在,父親的兵可是有時間沒有打過仗了,這帶兵打仗的能力是用進廢退,至不濟也要常練著。未來要保住勢力,槍桿子最重要,一批能打仗的將領纔是父親最大的倚仗。

二者可以通過集訓,整頓部隊思想。更重要的是,通過一批父親親自帶出來的學生軍在各部,可以打破二十七師的各個山頭林立的狀況,讓父親的權力更鞏固。將來有機會實力擴大,也有得力的人手可用,不至於臨時抱佛腳。”

“教就從軍中挑,先準備一些必要的設施,再逐漸一一增添,總之是先把架子拉起來再說。至於財力,也不至於差了這點,從今天起,父親給我的生活費就減半吧,另外我們府裡的日常開支也能減就減點。另外父親不是從日本人手裡借了500萬元嗎?先別急著還,救急要。父親兵力越強,將來機會越大。只要地盤擴大了,錢自然不是問題。”

張作霖欣之至,父子同心,其厲斷金。雄心的他本就認爲:要想雄霸天下,必須要有雄厚的兵力和源源不斷的人才。而且,他在整軍經武、大肆擴軍的同時,也常常深軍事人才匱乏。現在接班人能有這種意識,當真是張家之福。於是父子有應,兩人在大講武堂上一拍即合。

張作霖又和幾位親信流了一番,對於爲將來擴大地盤而建軍校,基本上武人都覺得有些必要,這事基本上就定了。

校舍是現的,教員也有。先學理論再談實踐,一步步走起吧。

仿照後世黃埔軍校的就,張漢卿積極建議張作霖親自擔任奉天講武堂的堂長(校長),對外聲稱爲用以彰顯其重要程度,從而帶各級軍學的興趣。在中國,這是場常態,像乾隆就是兼任了《四庫全書》的總編撰,從而使紀曉嵐得以順利完此一重大文化盛舉一樣,所謂老大難,老大出手就不難。當然,能夠培養並掌握嫡系親信是另一個而不發的深層意義。像老蔣,不就是靠著黃浦軍校的一堆畢業生才能夠在中國政壇呼風喚雨幾十年嗎?

張作霖委任張作相爲教育長、孫烈臣爲總隊長,設教育、庶務、軍需、軍醫、醫、書記各,學員編爲四個中隊。堂長之下設監督一人,由張作相兼任,蕭其煊爲教育長,增設步、騎、炮、工、輜科擔任各一名,由隊長或教兼任,中隊設置步、騎、炮、工、輜五科,培訓對象主要是奉軍各部隊在職初級軍,每期400名,學期一年。

學習容分爲學科和科兩大部分。學科有兩項,一爲六大教程(戰、兵、地形、築城、通、軍制),二爲典範令(各兵科典、擊教範、陣中勤務令、通信教範、務規則、陸軍懲罰令等),以及馬學、衛生學等。

科則包括場教練、野外演習、技、劈刺、馬等,教由國各軍學校和留日回國軍擔任。

二十七師所有排及以上軍必須參加爲期一年的這種進修,是爲軍班。由於人數較,經張漢卿建議,除招收現役軍外,同時留出一半名額供有志於從軍的青年學生、及一部分有小學知識程度的士兵報考,軍士班,學習期限亦爲一年,但青年學生畢業後須見習三個月方準補用爲初級軍。這是當初答應那個慷慨激昂的王以哲的決定,也是把新鮮到奉軍中的好辦法。

王以哲果然守信,在講武堂宣佈重啓的當天就主報名來了,不但他來了,還帶了一批同學。這些熱青年,懷著一腔報國熱,準備在講武堂大幹一番。

不要小看這些學生:相比於傳統的兵油子,這些青年最大的不足是未經實戰,但是隻要有充足的時間,這些能夠識文斷字的書生絕對會後來居上,因爲高素質的軍士可以更快的掌握高技,多兵種合化程度也高,這已是***時代的通識。有文化的士兵同樣是一筆價值不菲的財富,經過理論的薰陶,其戰場經驗可以很快地轉化爲知識,並迅速提升軍事水平,事半而功倍。

當然,這種培訓不是一帆風順的:習慣於大老生活的軍們非常不願於重新拿起筆桿子重回訓練場,只是張作霖有嚴令,未經講武堂進修合格之人員,不能從事於各級部隊一線主的崗位。當然,有機會晉升的識字士兵及投於軍營的社會青年學生們對於這個既能提升軍事素養又能很快看得見實效(職級)的講武堂是懷著十分崇敬的心理來加的,其學習效果不可同日而語。

本來同樣是基於充實自己的心理,張漢卿本計劃要參加第一期的培訓,但是因爲要做人質,暫未能行,但是決心卻讓張作霖大吃一驚:這個長子他是清楚的,聰明機智是不用說的,但是作爲人人呵護的將軍,他又慣常不爲清規所扼累,小小年紀,能夠吃得了這個苦嗎?不過,兒子主要去鍛鍊,做父親的當然樂見其。就是張漢卿不願意去,他還要想方設法他咧。在這個世,執掌兵印子,沒兩把刷子怎麼行?

不過現在談論此事爲時尚早,還是先顧眼下吧。

    人正在閲讀<穿越民國之少帥春秋>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