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北宋香葯帝國》第23章 祥瑞

?雖為蜂所擾,趙似卻隻是揮了幾下袖子,並未停步,大步流星地走出了蕙羅的視線。

蕙羅不知他是否曾被蜂蜇傷,一直記掛著此事。像這樣養過蜂的人,如今就算被蜇兩下也算不上什麼大事,甚至腫都不會腫,但若被蜇的人很蜂,理不善,就有可能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後果。蕙羅越想越擔心,暗暗責怪自己一時興起,考慮不周,下午在聖瑞宮授課時也有些心不在焉。待授課結束,便問了宮中人,找到趙似保陸氏的居,向陸氏打聽趙似的傷勢。自然不便提蜂一節,先問的是趙似右臂傷口是否癒合。

陸氏道:「我正準備去找你道謝呢。用降真香包紮後,大王的傷口果然好了許多,眼看就要結痂了,右手也能了……隻是今日他說悶得慌,去後苑閑逛,沒想到額頭上居然被蜂蟄了兩個大包……你說也怪,這大冬天的,怎麼還有那麼多飛的蜂?」

蕙羅訕訕地,避開這問題,但問陸氏:「蜂的毒刺j□j了麼?」

「我給他j□j了。」陸氏道。

蕙羅又問:「可曾上藥?」

陸氏嘆道:「他還不許我去藥房取葯,說這麼點小事,犯不著小題大作。」

「不行的。」蕙羅立即向解釋,「蜂蟄了會殘留些毒素,若從傷口蔓延,對以前沒被蜇過的人來說,要一下清除也是麻煩的事,所以一定要及時用藥。」

陸氏也有些張,忙問:「那用什麼葯好?」

蕙羅道:「最好用花葉、公英、紫花地丁、七葉一枝花、半邊蓮之類的花葉搗碎,塗抹在傷口上,有解毒、止痛、消腫之功效。」

陸氏喃喃重複了一遍這些野花名,又是一聲嘆息:「我的姑娘,這天寒地凍的,上哪裡找這些鮮花?」

蕙羅想了想,道:「那用玉散。這葯是芙蓉葉研細末,用銀花調的,專治瘡癰之毒,尚服局常備著,就為防治蜂蜇傷……你等等,我這就去尚服局取來。」

語罷,也不待陸氏回應便急匆匆地朝尚服局快步走去,不消多時便取回了玉散。陸氏接過葯,看走得氣籲籲的,便用手巾為拭汗,憐惜地道:「你都是典飾了,取葯這等小事何必自己去做?隻管差遣個小黃門或小人便是。」

蕙羅淺笑著擺擺手,催促說:「快把葯給大王送去罷。」

陸氏請坐下歇息片刻,自己帶玉散去見趙似。不久後回來,遞給蕙羅一頁信箋:「這是大王寫給你的。」

蕙羅接過看,見上麵寫著二字:「多謝。」

這次的字型雖仍是帶傷寫來,略顯滯,但筆勢開放俊明,已比上次那行歪歪斜斜的字瀟灑流麗許多。

蕙羅微笑道:「這於我隻是舉手之勞,大王何須客氣。」

陸氏道:「我跟他說了你跑回尚服局取葯的事,他雖沒說什麼,卻親自提筆寫字給你道謝……他不是個會說話的人,但別人對他友善,他也不會覺不到,會默默記在心裡的。」

蕙羅低首,含笑不語,其實頗覺汗——跑得那樣快,更多的是愧疚罷,若蜂不是自己放的,也許就會慢慢走了。

蕙羅向陸氏告辭,臨出門時又再三囑咐:「請跟十二大王說,還是要讓葯院開些清熱解毒的湯藥,今日務必要服下。大王有傷在質不比平日,此時被蜇,應當格外小心。」

蕙羅纔回到福寧殿,便有聖瑞宮小黃門來找,帶來的又是趙似的一頁回復:「甚好。」

蕙羅立即想起趙煦在曾布絮絮叨叨勸其「節慎」之後也是這樣回答。趙似那不耐煩的孩子氣表過這二字呼之慾出,看得笑了起來。

但說是不耐煩,他卻又有耐再次提筆認真回復。蕙羅念及他的傷勢,不免有所——他雖為人孤傲,但與人往,倒也不失君子之風。

「請轉告大王,寫字費力勞神,就不必特意寫來回復了。若有話說,請人代為傳達即可。」蕙羅對小黃門說。

小黃門很機靈,點頭說知道了,一溜煙地奔回聖瑞宮,頃卻又再過來,仍然帶來了趙似的信箋。

這回,信箋上沒字,隻畫有一個圓圈。

蕙羅不解,問小黃門:「十二大王這是何意?」

「我也問大王了,大王說,這是……」小黃門圓形,發出了一個音:「哦。」

自皇子薨後,後宮無人再有夢熊之兆。趙煦聽說泰州天慶觀有位名為許守真的道人善於推算休咎,人稱「徐神翁」,便派侍何欣前去問卜祈嗣。徐神翁得知其來意後,沉須臾,緩緩道:「上天已降嗣矣。」何欣忙詢問嗣君為誰,徐神翁先不肯答,後來在何欣再三追問之下,才提筆大書「吉人」二字,讓何欣帶回宮去。

趙煦聽了何欣的敘述,目徘徊於那「吉人」之上,良久無言。殿中侍者也屏息靜氣,不敢出聲話,最後打破這片沉默的是崔小霓:「家,徐神翁寫這二字,一定是說皇帝吉人天相,聖不日必將康和,也會迎來上天所降之神嗣。」

「崔姑娘所言有理,臣也是這樣想的。」郝隨立即附和。他這一開口,其餘宦者也紛紛隨他附和,且在他引導下齊齊下拜,山呼萬歲,聲勢浩大地表示對皇帝的臣服與祝福。

這二字後來被趙煦拿到朝堂上讓大臣們討論,有些人說法與崔小霓類似,而有些則說自己缺乏慧,看不出奧端倪,而連蕙羅都明白他們隻是裝傻,若避開趙煦,這「吉人」二字便大多不是這樣解的了。

皇帝重疾在,且又無子,在這樣的況下,異日有變,新的君主就會在如今的幾位親王中選。很顯然,「吉人」二字會立即令人聯想起端王趙佶的名諱,這也是引起福寧殿中那陣沉默的原因。

而就在這微妙之時,隨著「吉人」預言的出現,一個個關於趙佶祥瑞之兆的流言開始在皇宮外流傳。

先是有人私下議論趙煦此前新取的宮室名——迎端。趙煦原是取「迎事端而治之」之意,但在傳言之中,這了端王趙佶將為儲君的一則讖語。隨後宮外又傳來訊息:端王府邸降下兩隻仙鶴,而端王寢閣的樑上長出了一朵靈芝。這都是百年難逢的祥瑞之兆。

「這些天,朝中許多大臣都去向十大王道賀,說鶴降於庭,梁生丹芝,是大吉之兆,宅主不久後必有大喜。」梁從政在趙煦榻前輕聲稟道。

趙煦依舊躺著,呈睡眠狀,但眼皮微微跳了跳。這細微的驛蕙羅眼簾,心好似被誰了一把,驟然,與此同時,也替於流言中心的趙佶覺到了危險的味道。

擔憂之下也在暗自猜度,這位年輕的親王麵對這些祥瑞之兆,是喜還是憂。

這日趙佶省趙煦時,帶來了一個燉盅。禮畢落座之後,趙佶含笑向趙煦解釋:「臣食菌菇。天臺有一種菌類名為『桐蕈』,味道極鮮,隻是從天臺到東京路途遙遠,若要運送,必要先漬以麻油,如此,桐蕈味未免頓減。說來也巧,前日臣寢閣樑上長出一叢褐菌菇,服侍我的一位老侍是天臺人,看了便說那是桐蕈。臣不信,命人摘下品嘗,不想味道果然與桐蕈一樣。如此奇珍,臣不敢獨,故命人擇菌朵,以高湯燉了,如今送來獻與家,請家同品這難得的新鮮桐蕈。」

人接過燉盅,揭開蓋子呈與趙煦看。趙煦垂目一瞥,朝趙佶淡淡笑道:「東京的屋樑上長出天臺的桐蕈,也是異事。我還道生於樑上的都是靈芝。」

趙佶欠道:「梁生丹芝這類異事豈是誰都可遇到的?臣此生隻在神考陵殿見過。以臣之庸碌,樑上能生出桐蕈,令臣一飽口福,臣已深覺慶幸。」

趙煦聞言淺笑,但也不品嘗菌湯,隻命人收下。端詳趙佶須臾,又道:「十哥這幾日在忙什麼?怎麼眼周青黑,目有紅,像是沒睡好。」

趙佶輕輕一嘆,道:「近日有兩隻鸛鳥飛到臣府邸之中,夜晚宿於臣寢閣邊的高樹之上,通宵啼鳴不已,那聲音就像古稀老人咳嗽乾笑,十分刺耳,深夜聽來,又覺驚心,臣無法安眠,所以眼周青黑,神萎靡。」

「無妨,找幾個人把那兩隻鸛鳥落便是。」趙煦道,再看趙佶,語意又為之一轉,「不過,殺之前須看仔細,那鳥究竟是鸛是鶴。這兩種鳥兒外形有相似之,仙鶴是瑞鳥,若遭誤殺倒不好了。」

趙佶擺首:「不是仙鶴,是鸛鳥。臣經常寫生繪花鳥,這兩種鳥兒是分得清的。」

這兩日趙佶到福寧殿中時態度異常恭謹,一早便來,在趙煦未起前隻是默默立於外間等候,甚至不再與眾侍多說話,看見蕙羅也不過是頷首而已,邊常常銜有的含脈脈的微笑也不再呈出,嚴肅得像一個麵對師長的國子監學生。

但有一次,當蕙羅手捧薰好的自他邊經過時,他出聲喚:「沈典飾。」

蕙羅訝然回首。他雙手托著一,朝徐徐躬。左足探出半步,足跟點地,靴尖自前襟衫角下微微挑出來,他斂眉含笑,這深深一鞠保持著誠懇的弧度,姿勢優無匹:「適才典飾的篦刀落到了地上。」

他手中所託之果然是篦刀,但不是蕙羅此刻攜帶的那把,也非此前被趙佶奪取那個,而是全新的,象牙為齒,梳背以碧玉琢,方寸之間鏤雕數朵折枝牡丹花,材質溫潤,工藝湛,是極為罕見的篦梳品。

蕙羅先有一怔,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這便是他所說的要尋來回贈給的篦刀。

「沈典飾適才走得急,篦刀從袖中出,落在此了。」見不接,趙佶又道。這句話說得字正腔圓,音量不小。

蕙羅本不收下,但又想到他都如此有有景地說了,自己若再拒收必會引起他人注意,隻得朝趙佶一福施禮,再默默接過他遞至他眼前的篦刀。

篦刀過手那一瞬,趙佶深看一眼,逸出些許笑意,但眸黯淡,頗有鬱

蕙羅聯想起他如今狀況,又見他眉心暗鎖,容憔悴,不由心生憐惜,輕聲道:「如今天寒,十大王氣欠佳,宜多保重。」

趙信角微揚,應以一和淺笑:」我隻是……有點累。"

雖為蜂所擾,趙似卻隻是揮了幾下袖子,並未停步,大步流星地走出了蕙羅的視線。

蕙羅不知他是否曾被蜂蜇傷,一直記掛著此事。像這樣養過蜂的人,如今就算被蜇兩下也算不上什麼大事,甚至腫都不會腫,但若被蜇的人很蜂,理不善,就有可能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後果。蕙羅越想越擔心,暗暗責怪自己一時興起,考慮不周,下午在聖瑞宮授課時也有些心不在焉。待授課結束,便問了宮中人,找到趙似保陸氏的居,向陸氏打聽趙似的傷勢。自然不便提蜂一節,先問的是趙似右臂傷口是否癒合。

陸氏道:「我正準備去找你道謝呢。用降真香包紮後,大王的傷口果然好了許多,眼看就要結痂了,右手也能了……隻是今日他說悶得慌,去後苑閑逛,沒想到額頭上居然被蜂蟄了兩個大包……你說也怪,這大冬天的,怎麼還有那麼多飛的蜂?」

蕙羅訕訕地,避開這問題,但問陸氏:「蜂的毒刺j□j了麼?」

「我給他j□j了。」陸氏道。

蕙羅又問:「可曾上藥?」

陸氏嘆道:「他還不許我去藥房取葯,說這麼點小事,犯不著小題大作。」

「不行的。」蕙羅立即向解釋,「蜂蟄了會殘留些毒素,若從傷口蔓延,對以前沒被蜇過的人來說,要一下清除也是麻煩的事,所以一定要及時用藥。」

陸氏也有些張,忙問:「那用什麼葯好?」

蕙羅道:「最好用花葉、公英、紫花地丁、七葉一枝花、半邊蓮之類的花葉搗碎,塗抹在傷口上,有解毒、止痛、消腫之功效。」

陸氏喃喃重複了一遍這些野花名,又是一聲嘆息:「我的姑娘,這天寒地凍的,上哪裡找這些鮮花?」

蕙羅想了想,道:「那用玉散。這葯是芙蓉葉研細末,用銀花調的,專治瘡癰之毒,尚服局常備著,就為防治蜂蜇傷……你等等,我這就去尚服局取來。」

語罷,也不待陸氏回應便急匆匆地朝尚服局快步走去,不消多時便取回了玉散。陸氏接過葯,看走得氣籲籲的,便用手巾為拭汗,憐惜地道:「你都是典飾了,取葯這等小事何必自己去做?隻管差遣個小黃門或小人便是。」

蕙羅淺笑著擺擺手,催促說:「快把葯給大王送去罷。」

陸氏請坐下歇息片刻,自己帶玉散去見趙似。不久後回來,遞給蕙羅一頁信箋:「這是大王寫給你的。」

蕙羅接過看,見上麵寫著二字:「多謝。」

這次的字型雖仍是帶傷寫來,略顯滯,但筆勢開放俊明,已比上次那行歪歪斜斜的字瀟灑流麗許多。

蕙羅微笑道:「這於我隻是舉手之勞,大王何須客氣。」

陸氏道:「我跟他說了你跑回尚服局取葯的事,他雖沒說什麼,卻親自提筆寫字給你道謝……他不是個會說話的人,但別人對他友善,他也不會覺不到,會默默記在心裡的。」

蕙羅低首,含笑不語,其實頗覺汗——跑得那樣快,更多的是愧疚罷,若蜂不是自己放的,也許就會慢慢走了。

蕙羅向陸氏告辭,臨出門時又再三囑咐:「請跟十二大王說,還是要讓葯院開些清熱解毒的湯藥,今日務必要服下。大王有傷在質不比平日,此時被蜇,應當格外小心。」

蕙羅纔回到福寧殿,便有聖瑞宮小黃門來找,帶來的又是趙似的一頁回復:「甚好。」

蕙羅立即想起趙煦在曾布絮絮叨叨勸其「節慎」之後也是這樣回答。趙似那不耐煩的孩子氣表過這二字呼之慾出,看得笑了起來。

但說是不耐煩,他卻又有耐再次提筆認真回復。蕙羅念及他的傷勢,不免有所——他雖為人孤傲,但與人往,倒也不失君子之風。

「請轉告大王,寫字費力勞神,就不必特意寫來回復了。若有話說,請人代為傳達即可。」蕙羅對小黃門說。

小黃門很機靈,點頭說知道了,一溜煙地奔回聖瑞宮,頃卻又再過來,仍然帶來了趙似的信箋。

這回,信箋上沒字,隻畫有一個圓圈。

蕙羅不解,問小黃門:「十二大王這是何意?」

「我也問大王了,大王說,這是……」小黃門圓形,發出了一個音:「哦。」

自皇子薨後,後宮無人再有夢熊之兆。趙煦聽說泰州天慶觀有位名為許守真的道人善於推算休咎,人稱「徐神翁」,便派侍何欣前去問卜祈嗣。徐神翁得知其來意後,沉須臾,緩緩道:「上天已降嗣矣。」何欣忙詢問嗣君為誰,徐神翁先不肯答,後來在何欣再三追問之下,才提筆大書「吉人」二字,讓何欣帶回宮去。

趙煦聽了何欣的敘述,目徘徊於那「吉人」之上,良久無言。殿中侍者也屏息靜氣,不敢出聲話,最後打破這片沉默的是崔小霓:「家,徐神翁寫這二字,一定是說皇帝吉人天相,聖不日必將康和,也會迎來上天所降之神嗣。」

「崔姑娘所言有理,臣也是這樣想的。」郝隨立即附和。他這一開口,其餘宦者也紛紛隨他附和,且在他引導下齊齊下拜,山呼萬歲,聲勢浩大地表示對皇帝的臣服與祝福。

這二字後來被趙煦拿到朝堂上讓大臣們討論,有些人說法與崔小霓類似,而有些則說自己缺乏慧,看不出奧端倪,而連蕙羅都明白他們隻是裝傻,若避開趙煦,這「吉人」二字便大多不是這樣解的了。

皇帝重疾在,且又無子,在這樣的況下,異日有變,新的君主就會在如今的幾位親王中選。很顯然,「吉人」二字會立即令人聯想起端王趙佶的名諱,這也是引起福寧殿中那陣沉默的原因。

而就在這微妙之時,隨著「吉人」預言的出現,一個個關於趙佶祥瑞之兆的流言開始在皇宮外流傳。

先是有人私下議論趙煦此前新取的宮室名——迎端。趙煦原是取「迎事端而治之」之意,但在傳言之中,這了端王趙佶將為儲君的一則讖語。隨後宮外又傳來訊息:端王府邸降下兩隻仙鶴,而端王寢閣的樑上長出了一朵靈芝。這都是百年難逢的祥瑞之兆。

「這些天,朝中許多大臣都去向十大王道賀,說鶴降於庭,梁生丹芝,是大吉之兆,宅主不久後必有大喜。」梁從政在趙煦榻前輕聲稟道。

趙煦依舊躺著,呈睡眠狀,但眼皮微微跳了跳。這細微的驛蕙羅眼簾,心好似被誰了一把,驟然,與此同時,也替於流言中心的趙佶覺到了危險的味道。

擔憂之下也在暗自猜度,這位年輕的親王麵對這些祥瑞之兆,是喜還是憂。

這日趙佶省趙煦時,帶來了一個燉盅。禮畢落座之後,趙佶含笑向趙煦解釋:「臣食菌菇。天臺有一種菌類名為『桐蕈』,味道極鮮,隻是從天臺到東京路途遙遠,若要運送,必要先漬以麻油,如此,桐蕈味未免頓減。說來也巧,前日臣寢閣樑上長出一叢褐菌菇,服侍我的一位老侍是天臺人,看了便說那是桐蕈。臣不信,命人摘下品嘗,不想味道果然與桐蕈一樣。如此奇珍,臣不敢獨,故命人擇菌朵,以高湯燉了,如今送來獻與家,請家同品這難得的新鮮桐蕈。」

人接過燉盅,揭開蓋子呈與趙煦看。趙煦垂目一瞥,朝趙佶淡淡笑道:「東京的屋樑上長出天臺的桐蕈,也是異事。我還道生於樑上的都是靈芝。」

趙佶欠道:「梁生丹芝這類異事豈是誰都可遇到的?臣此生隻在神考陵殿見過。以臣之庸碌,樑上能生出桐蕈,令臣一飽口福,臣已深覺慶幸。」

趙煦聞言淺笑,但也不品嘗菌湯,隻命人收下。端詳趙佶須臾,又道:「十哥這幾日在忙什麼?怎麼眼周青黑,目有紅,像是沒睡好。」

趙佶輕輕一嘆,道:「近日有兩隻鸛鳥飛到臣府邸之中,夜晚宿於臣寢閣邊的高樹之上,通宵啼鳴不已,那聲音就像古稀老人咳嗽乾笑,十分刺耳,深夜聽來,又覺驚心,臣無法安眠,所以眼周青黑,神萎靡。」

「無妨,找幾個人把那兩隻鸛鳥落便是。」趙煦道,再看趙佶,語意又為之一轉,「不過,殺之前須看仔細,那鳥究竟是鸛是鶴。這兩種鳥兒外形有相似之,仙鶴是瑞鳥,若遭誤殺倒不好了。」

趙佶擺首:「不是仙鶴,是鸛鳥。臣經常寫生繪花鳥,這兩種鳥兒是分得清的。」

這兩日趙佶到福寧殿中時態度異常恭謹,一早便來,在趙煦未起前隻是默默立於外間等候,甚至不再與眾侍多說話,看見蕙羅也不過是頷首而已,邊常常銜有的含脈脈的微笑也不再呈出,嚴肅得像一個麵對師長的國子監學生。

但有一次,當蕙羅手捧薰好的自他邊經過時,他出聲喚:「沈典飾。」

蕙羅訝然回首。他雙手托著一,朝徐徐躬。左足探出半步,足跟點地,靴尖自前襟衫角下微微挑出來,他斂眉含笑,這深深一鞠保持著誠懇的弧度,姿勢優無匹:「適才典飾的篦刀落到了地上。」

他手中所託之果然是篦刀,但不是蕙羅此刻攜帶的那把,也非此前被趙佶奪取那個,而是全新的,象牙為齒,梳背以碧玉琢,方寸之間鏤雕數朵折枝牡丹花,材質溫潤,工藝湛,是極為罕見的篦梳品。

蕙羅先有一怔,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這便是他所說的要尋來回贈給的篦刀。

「沈典飾適才走得急,篦刀從袖中出,落在此了。」見不接,趙佶又道。這句話說得字正腔圓,音量不小。

蕙羅本不收下,但又想到他都如此有有景地說了,自己若再拒收必會引起他人注意,隻得朝趙佶一福施禮,再默默接過他遞至他眼前的篦刀。

篦刀過手那一瞬,趙佶深看一眼,逸出些許笑意,但眸黯淡,頗有鬱

蕙羅聯想起他如今狀況,又見他眉心暗鎖,容憔悴,不由心生憐惜,輕聲道:「如今天寒,十大王氣欠佳,宜多保重。」

趙信角微揚,應以一和淺笑:」我隻是……有點累。"

    人正在閲讀<禦天香:北宋女官香葯帝國>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