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生存日記》第171章 楊柳道

拓拔泓離去, 楊信走了進來。

馮憑道:“陸麗那邊有音信了嗎?”

楊信知道現在的心,應該是非常焦慮。楊信道:“應該很快就會有消息了。娘娘召他,他不會不來的。”

馮憑道:“隨時查探他行程, 準備派人去接應。”

楊信道:“臣明白。”

馮憑道:“今夜是李益在臺中當值嗎?”

楊信道:“好像是他。”

馮憑道:“那就傳他吧。”

楊信去傳了。

李益來的速度非常快, 臺中到這里,來回怎麼也得兩刻, 他卻只用了一刻不到。下跪行禮時,馮憑看到他臉稍急, 說話節奏還帶著難以察覺的音, 知道他這一路, 估計是疾走飛奔而來的。

馮憑好奇道:“昨夜不是你在值事嗎?怎麼今夜還是你。”

臺中當值,都是值,但李益這幾日都是一人在值。李益沒想連這點小事都清楚, 面頓紅,有些赧然:“臣怕娘娘有事召,所以一直在等候。”

馮憑道:“你現在擔的是尚書省從事之職吧?這樣,我調你到中書, 升你做中書令,加前行走,如何?先前是烏蘭延在擔任, 而今空缺。此職比你現在的職位高,你當不會有意見吧?”

李益忙道:“臣謝太后恩典。”

馮憑聲道:“好,那你現在就上任,替我擬幾道詔令吧。”

李益道:“臣遵命。”

案就在榻下, 上面已經備好了紙筆和空帛。馮憑口述,李益執墨。本來這東西,應該是先在紙上草擬,修改定稿后再謄抄到帛書上的,但李益是此間手了。他沒用草稿,直接在帛書上寫就,一字不易。

這幾道詔書,一道是嘉獎安乙渾的。太后命他接替楊保年等人之職,由車騎大將軍,兼錄尚書事。

一道是理乙渾殺人善后,給楊保年等人定罪。李益明白此詔用意,為了暫時麻痹乙渾,讓他在陸麗回京主事之前這段時間里,不至于狗急跳墻。

寫好了,馮憑看了一下,無可更改了,便還給李益,道:“用印吧。”

李益道:“這,用皇上印,還是用太后印?”

兩印皆在崇政殿,都是太后在保管。

太后而今垂簾聽政,有自己的太后印,朝中大多數不太公開的,重要的人事任命,上都需加蓋太后印。普通百姓看來,告令上有皇上的玉璽印才是正式的,但朝廷員都知道,而今宮中是太后在主事,皇上說了不算,一件事需要有太后明確的同意表態,大家才敢放心行事。

馮憑道:“用皇上印。”

用皇上印,看起來比用太后印正式多了。但實際上,皇上還弱,本就不可能獨立發這樣的旨,如此營造出乙渾自作主張,挾君自專之。如果用了太后印,太后是有頭腦,能獨立行事的人,那意義又不一樣了。

以乙渾現在的境,看到這兩封詔書應該會松一口氣大喜,是難以察覺到馮憑這點小細節上的用心的。來日翻盤,這也是他的罪證,太后則是忍辱負重用心良苦。

李益將詔書蓋上印,馮憑讓楊信去傳旨。

“給你自己寫一道任命吧。”

李益又寫了一道任命,這次,馮憑讓他蓋上玉璽,又蓋上自己太后印。

拓拔泓寅時醒來,得知昨夜自己走后,太后又召了李益殿,他立在宮面前,就著銅盆中的水洗手,眉頭就是一皺。

“太后又召他做什麼?”

想到昨夜他離開時,太后一副困倦要睡的樣子,他心里就不太舒服。

他本來是還想再留一會的,是因為太后神態疲憊他才早些離開,好讓太后安睡。沒想到自己走了,又召了別人去,召的那個人,還是同有些閑言碎語的。

那時天還是黑沉沉的,殿中點著輝煌的蠟燭。拓拔泓早起的好心被這件事破壞了。

他相信太后跟他父皇的。若不是他父皇這個人,也不會賜死他的母親。先帝駕崩,太后的悲傷痛苦他看在眼里,那不可能是裝出來的。拓拔泓聽到的那些閑言碎語,就不痛快,又想起太后那日赴火,李益第一個沖出來抱住,那覺怎麼想怎麼不舒服。拓拔泓總覺這兩人之間有點什麼。

那太監,也不曉得是煽風點火還是故意怎麼的,說:“李益昨夜在太后宮中盤桓了一夜,天明前才出宮去的。”

拓拔泓說:“太后詔他做什麼?總不是無緣無故吧?”

太監說:“好像是擬旨。為昨日乙渾的事。太后升了李益做中書,讓他在前行走,專為太后侍奉擬旨。”

拓拔泓更了,上朝前,又去太后宮中,想看看了宮,卻得知太后剛剛睡下。

拓拔泓掀開簾子,去殿,果真看到已經睡了。上被火燒傷,穿著很薄的料,上蓋著薄被。傷的最重的那只腳,涂滿了黃的藥,沒法接,晾在被外面。腳是標準的人的腳,不大不小,纖細,一段小雪白。

拓拔泓看了半晌,沒法說什麼,囑咐宦說:“那便讓太后休息吧。”往永安殿去了。

長安楊柳依依時節,陸麗拖著一衰朽老骨,登上赴往平城的馬車。臨上路時,伺候他多年的家人勸道:“大人何必現在急著趕去平城呢?平城現在岌岌可危,皇上和太后不得主事,乙渾剛剛矯詔殺了楊保年等幾位有資歷的老臣,太后也拿他沒辦法。他下一個要針對的就是大人你。大人這樣回去,不是正好落在他手里嗎?他現在獨攬大權,大人就算回去,也是以卵擊石。”

“你說的我又何嘗不知。”

陸麗憂心道:“他若不殺我,我回去他也不敢妄。他若想殺我,我遠在京外,只會更方便他下手。我在這里夠不到朝廷,縱有心無法行事。我只有回到京中,見到太后,才有可能扭轉局勢。”

家人道:“他連楊保年都敢殺,早就是膽大包天了,怎麼可能放過大人你呢。大人此番回去,擺明了就是要對付他的,他怎麼會讓大人如愿。大人回京就是自投羅網啊。”

陸麗道:“我不回去,我的兒子孫子們可都在京中啊,我不放心。”

家人道:“他們只要聽從大人的教訓,老實安分,不要參與黨爭,應該能保得命的。大人何必擔心呢。”

家人非常痛惜:“大人已經這般年紀了,只好留在京外頤養天年,幾年清福也就罷了。大人早已經不問朝中事了,乙渾他不見得就會針對大人。何必還要卷進這種朝局是非當中,拿命去賭,落得白發蒼髯,不得善終呢?”

家人是親人,極力想勸阻他,說話也不避諱,直白地懇求他改變主意。

陸麗何嘗不知道呢。

只是拒絕不得。

想到當初離開京城的景,皇后在茫茫雪地中的那執手的一跪,深深的長拜。而今皇上駕崩,太后孤立無援,召他回京,他又怎能置之不顧。

他心里嘆了口氣,只剩這一把朽骨殘軀了,真要死,那也沒辦法了。能撐一天就撐一天吧。

陸麗趕回平城去了。

他獨自一人,只帶了一名車夫,和一個隨從,車也不大,是一輛紅簡陋的小馬車,一路呆在車中,不曾探出頭去,到了驛站也瞞著份,沒有用自己的印文牒宿。命車夫隨從小心掩護,假裝普通的行旅客商,想以此避開乙渾的耳目。

他計劃在十日抵達平城,趁乙渾神不知鬼不覺城,直接進宮去見太后,商量誅殺乙渾的大計。如果計劃不出意外,見到太后,當夜即可以下旨立刻捉拿乙渾,將其同黨逮捕問罪,而后由他錄尚書事,料理接下來的局面。

太后無法直接殺乙渾,并不是因為殺不了他。

殺乙渾一個人是容易的。

只需要一道圣旨即可。或者假意召他宮,在宮中埋伏武士,直接置他于死地。但這不是殺人的辦法。乙渾不是一個人,他到現在這個地步,朝中多有他的同黨。這些人知道太后的意圖,很有可能鋌而走險。如果行事不周,別說殺不了他,就算殺了他,也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殺之禍。多人冷眼盼著和乙渾相斗,好坐收漁利呢,不能像當年南安王殺宗那樣。

如何使乙渾死后,權力能回到太后手里,而不是落第三人之手,或者分散到第四人,第五人之手,這也是真正為難,真正害怕的。如果殺了一個乙渾,換來的是接二連三的張渾李渾王渾,驅了狼又迎來老虎,那是絕對得不償失的。不管從哪方面考慮,都不能冒這個險。

如果陸麗能順利殺了乙渾,憑他在朝中多年的威,只要他能站出來錄事,順理章接手這盤散局,就能震懾朝中的宵小和四面八方的野心家及蠢蠢者。時局穩定了,太后才能有時間和余地慢慢培育自己的勢力,直到帝長,真正掌權。否則局面很可能變像當年太武帝駕崩,宗擅權時那樣。他殺你我殺他,沒完沒了。

馬車行到拐彎,一只冷箭從樹林中出來,一箭中了馬夫。

馬夫吐,倒在車座。

覺到韁繩松掉,遂停了腳步。

馬車忽然停下了。

道上植滿了楊柳,這時節正條,綠霧蒙蒙,煙重重。這條道是往南下的。當年拓拔叡南巡,車駕經過此道,見道旁空落,遂命人在此道上植楊柳,幾年過去,已經長的如此茂

有黃鶯停在樹上唱歌。

陸麗在車中,他那時在打瞌睡。沒辦法,人年紀大了,熬不住,車一顛簸就想睡覺。快到京了,他想養一會神準備宮,好應對接下來的變故。

聽到聲響,他覺到有點不對,馬車怎麼忽然停了。了幾聲車夫,沒人答應,他只好巍巍地出手去,揭開車簾查看況。他倒不是害怕,只是年紀大了風,舉很不靈便。

剛探出頭,他還沒意識到危險,一只手從天而降,扯住他后背,將他從車中拽了出來,練地抹斷他脖子,斬下了他的頭顱。

濺于車。

鳥雀驚飛。

    人正在閲讀<皇后生存日記>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