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國之帥春秋》第1012章 自決

朝鮮戰爭後,張漢卿在黨、軍的威信上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基本上他對於朝鮮的將來有決定的話語權。在如何對待朝鮮北部的問題上,張漢卿自有主意。

張漢卿可不想做晚清政|府,在中法大捷後還能簽定《順化條約》把越南拱手相讓!此時距朝鮮離“天朝大國”的宗主權還不到35年,後來和中國(特別是東北)有著相同的奴役命運,因此在本質上還未能離中華影響。

難得這個改變中國版圖的大好時機,不有所作爲,對不起自己穿越這一回和10幾年來的辛苦!他幾乎在中日簽定條約的同時拋出了《朝鮮皿煮自決方案》,要以“皿煮”的方式,決定朝鮮北部政治地位的將來。

張漢卿對朝鮮的關注由來已久:從“端午節”爲韓國的文化產開始,到他們宣稱“孔子、老子是韓國人”,甚至大言不慚地拋出一個“東北主權未定論”等類同夢囈般的言論,還有韓國人給自己臆造的無比輝煌的歷史和無比廣褒的疆域等種種無恥之談或者說神強大綜合癥。

從戰略角度上說,小國的生存空間要遠比大國來得有弱勢。自二戰以後,大國之所以爲大國,一要有人口,二要有戰略縱深,亦即面積。

像不富裕、軍事上相對弱小很多的中國在冷戰時也能遊離於超級大國國、蘇聯之外爲“大三角”中一極,人口與面積因素不容忽視。而曾經的強國英、法日、德則雖然經濟、工業強於中國,卻始終不能擁有中國所有的大國地位。

二戰後雖然催生了許多獨立的國家,但第三世界國家在經濟上的獨立卻始終未能行,即使發達的小國,其在世界上的話語權不是變大了,而是相對小了。

國家的擴大是有集聚效應的,像歷史上國版圖的擴大、蘇聯的擴充和中國疆域的演化等。

比照一下,鮮有哪個國家像中國一樣,歷史上遭過如此之多的侵略。

當中國強大的時候,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要八方來貢即可,甚至是隻是一種只要名義上的、在經濟上損己人的所謂“朝貢”制,而從不想到用武力征服敵人;

而當中國貧弱的時候,又總是期用自己的弱文化“同化”敵人----筆者用同化這個詞,是實在覺有些像阿Q神----不知是誰同化誰,反正歷史書寫到最後,無論是屢屢寇邊者,還是最終能主整個中國的征服者,最後都了被“征服者”,同時了中國人。

像五胡北方幾百年,歷史學家稱漢族同化了鮮卑族;

南北宋時代屢遼金欺凌甚至被蒙古滅了國,卻是尊元爲正統,因爲蒙古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另一個異族清朝代明而立,立刻滿族也爲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不是說筆者不認同,只是用現代的觀念強加給古人,不知道吉思汗和努爾哈赤地下有知,會有何想。

傳統上講到中國人,常用的代稱是“漢人、唐人”。“唐人”是中國強大時代對中國人的尊稱的延徙,而“漢人”則是民族的代稱,意義不同。

中國漢族來源多樣。由於地理上以秦嶺爲界,南方和北方漢人區別極大。

其原因,第一在漢族形之初,就是許多部族的融合,漢族這個稱呼在漢代出現並正式形;第二是在疆域的不斷擴展當中融了許多其它民族;第三是漢族在歷史上有太多征服與被征服的況。

沒人能說出到底多民族和漢族有統上的聯繫、有多民族被徹底融漢族之中。

不過,有理智的人並不會以這種複雜的統爲恥,而是一種驕傲。我們彼此雖然差別很大,但是我們同樣生活在一個地大博的國家;講同樣一種語言;使用同樣的文字;過同樣的節日;有同樣的名字----“漢族”。

儘管地域之間有矛盾,但每當外敵侵我們生死與共;每當國家分裂,我們總是熱統一(歐洲什麼時候才統一的?)…有哪個民族備和我們一樣的優勢?這需要博大的懷來理解,那意味著如恆河沙數的人口、一無際的領土、歷史上無數馳騁異域的猛將、意氣風發的文人墨客…

沒有這些的小國寡民當然是無法理解的。

中國與朝鮮是“一帶水”的鄰邦,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兩國人民自古就相互流移,過境謀生,由此產生了作爲中國數民族的中國朝鮮族。

近現代中國朝鮮族的遷始於19世紀中葉,大在19世紀中葉至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因各種原因而遷居的自由移民。

二是1910年“日韓合併”後,因政治原因而遷移的反日國志士。

現今中國朝鮮族則是以第一階段遷的自由移民爲基幹,以第二階段遷而永居中國加中國國籍爲主的民族羣

中國朝鮮族主要分佈在東北三省,量散居蒙古和關各地,他們建立了朝鮮族自治州、縣等自治區,延邊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區。

中國朝鮮族是56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爲中國歷史、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也由於漢民族和其它民族之間的這種千百年來的融合,在中國大地上,絕對沒有一個絕對意義的、純粹的“漢”族存在,這個“漢族”代表的是一種包容,一種凝聚力,一種神。

當和其它許多民族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爲了同一個國家的幸福、獨立和領土完整努力的時候,他們都是炎黃子孫、中華兒、龍的傳人,並締造出一個共同的民族“中華民族”。

同樣地,既然中國能將朝鮮族的人民納到整個“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張漢卿就有信心將全部的朝鮮人納到中華民國的版圖中。除了他是朝鮮人民的解放者之外,朝鮮在此時空短暫的日據時期尚未完全割捨與中國傳統聯繫的紐帶,是民衆心理上認同一箇中國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朝鮮自古以來就在文化上依附於中國,儒家潛移默化的影響:相同的節日、相似的制、同樣高貴的漢字爲國字、就連宮中使用的太監製度也類似…雖然一直未能歸於中國版圖,但脣亡齒寒,中國政治的任何作都會牽涉到其政。

是在中國的幫助下自立爲國,以作爲緩衝日本和中國在陸地上的進攻態勢,還是直接作爲中國的一個自治省、從此直接休慼與共?現在是到了朝鮮民族自決的時候了。

據張漢卿的構想,中國人民軍佔領下的朝鮮人民將於8月20日投票進行是否加中國版圖的決定。在此之前,人民黨發揮了其強有力的宣傳能力,將國所進行的土地改革、工業就、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一一展現在朝鮮人民面前。

據1929歲末人口統計,經過10餘年的移民,東三省人口已經達到了驚人的4800萬,涌現了瀋、哈爾濱、長春、大連等國際馳名的大都市,其中瀋的工業總產值已經超越上海。

整個東北擁有拖拉機200萬輛,汽車30萬部,縱橫錯的鐵路線、公路線集程度爲全國之最。這也是中國在朝鮮戰場上能夠用消耗戰取勝的重要保證。

因爲東北爲人民黨主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特別是東北農民在奉系起家之初承了無私的“奉獻”,國家在朝戰正酣的時刻也投桃報李,不但清償了當初爲收回土地而“欠”下的“租金”本息,實現了土地改革之初的諾言,還將土地的稅金從三下降到1半,以表達對東北人民的敬意與謝意。

這一次東北人民特別是農民得到了實惠。本來他們土地就多,一些地方也實現了半機械化,大量承包土地爲可能。隨著國家反哺政策的落實,東北農民人均收遠比在上海等沿海大城市的工人還多。

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好的發展前景,使得地民衆向東北移民的呼聲越來越高,也給一江之隔的朝鮮民衆以向心力。

何必要拋家棄子、越過漫漫邊界線冒著偌大風險去東北謀生路?兩家若了一家,可以堂堂正正攜家帶口去東北,都是相同的國民嘛!

即使不願離家,朝鮮置於中國的領導之下也是大有可爲的。君不見一隅之隔的東北發展得有多麼好,這都是人民黨的功勞啊!在人民黨的帶領下,朝鮮一定有好日子過的!

現在的朝鮮已經被瓜分了。全部半島1800萬人口中,中國控制著近800萬人;全部領土面積21萬多平方公里,中國佔了7

典型的地多人。如何有效控制這塊土地,使之爲中國的助力而不是羈絆,爲中國的屏障而不是負擔,值得思索。

中國花費了這麼大的代價不是讓它獨立然後爲一顆不安定的棋子,徹底讓它融這個昔日的大國爲必要。在張漢卿的鼓勵下,朝鮮議會通過了朝鮮北部自決方案,正式在法理上爲一個國家。

然後通過選舉產生的議會在外界洶涌的民意下,正在考慮爲要不要加中國而投票。

相比較日本暴的合併方式,中國的文明給了它榜樣。

    人正在閲讀<穿越民國之少帥春秋>
      關閉消息
      待續...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