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漢》第七章 花明柳暗

多了一個位列九卿的老師后,公孫珣三兄弟第一覺就是眼前豁然開朗。

之前見都沒見過的人,卻如流水一般在眼前閃過,而且是近距離的接;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國朝重事,卻見天的在耳邊響起;之前不知道的況,如今也能夠以一個更高的視角來俯瞰。

畢竟嘛,劉寬雖然是個喜歡喝酒卻不喜歡洗手的大佬,但畢竟是當朝九卿,五天一次的朝會,哪怕算上剛年的皇帝,那他也是跪坐在前三排的。至于他所擔任的職務,也就是祿勛是干什麼的?答案是總領宮衛兵的大總管……這個職務,有兩個極度重要的職權,首先一個自然是戍衛皇宮了;其次一個,就是管理郎

而之前不止說過一次,漢代的郎有一種中央黨校的覺,你舉了孝廉也好,舉了茂才也好,因為擔任上計吏而被朝廷挽留也,都是要經過一個三署郎的位置才能為朝廷命的。或者反過來說,當朝廷真正準備重用一個人的時候,沒有郎資歷的人是不大可能被選中的。

那麼跟在祿勛后,所見到的才俊可就真是車載斗量了。

實際上,這公孫珣在劉寬府上盤桓了短短幾日,就已經見到了諸多知名才俊,而這些人不是名門子弟,就是各個郡國中的翹楚人

比如說太原王氏的王邑,這位在劉寬門下大概是就是公孫瓚在緱氏山那邊的地位一樣。不過說實話,公孫珣因為對這個名字沒印象所以心是有所輕視的——年紀又不大,那到了世又沒什麼名聲留下,不是死了大概就是草包廢了。

但公孫珣不知道的是,這位在歷史上其實也是一方小諸侯,割據河東多年,最后被曹迫降了罷了……而他之所以不知道,只是因為自己老娘沒那麼博聞強識而已。

還有一位傅燮的,出邊地,年紀比公孫越還小一歲,在劉寬這里大概相當于劉備在緱氏山那個位置一樣。但是,從劉寬到公孫瓚,從王邑到公孫越……總之,除了喜怒不形于的公孫珣以外,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這個小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就!就好像那緱氏山上,除了公孫珣以外,所有人都覺的劉備這熊孩子肯定不會有出息一樣……

你看看人家傅燮,出邊地能文能武不說,而且非常好學,更重要的是年紀輕輕就能持重,那些書上的高風亮節,他能做到的一定會去學著做,書上批判的行徑,他能避免一定會避免。同時,人家年紀尚小就已經長七尺有余,將來年以后,一個‘長八尺,容貌雄偉’想來也是不了的。

沒辦法,這年頭就是以貌取人的,公孫瓚長得帥就能被太守招了婿,嗓門大就能被劉寬招為學生,換劉備那個大耳朵肯定不會有這個運道的……甚至當日劉寬能這麼痛快收公孫珣和公孫越為學生,這個格雄壯和容貌端正的緣故也是不了的。

但是,公孫珣依舊是有所輕視的,理由跟王邑一樣,總覺的自己老娘沒說過的人,不是早死就是廢,這傅燮雖然肯定不是廢,但估計會早死。

最后還有一個,做許攸,字子遠。

呃,許攸是南人,考慮到劉寬曾擔任過南太守,而且后者還習慣的喜歡在任講學,那麼這許攸估著不是劉寬的門生那也是故吏,甚至兩者都有……無所謂的,人家劉寬不差這個正在當郎的門生故吏,而許攸游廣闊,似乎也不差劉寬這個老師。

但有所謂的是,這位在公孫大娘兩個月三國故事連載中讓人印象深刻的謀士,卻和公孫珣一日千里,絡的不得了。

“珣弟可在?”小眼睛細胡子的許攸又一次背著手邁進了劉寬府上側院的大門。

“子遠兄。”公孫珣趕放下手里讓人頭昏腦漲的《易》上前問候。“今日怎麼有空來此?”

“哎……瞧你說的,無事便不能來找你了。”許攸笑嘻嘻的捻起了自己的細胡子。“怎麼,莫不是對我厭煩了?”

“子遠兄什麼話?”公孫珣直接就笑瞇瞇的拉住了對方的手。“你我兄弟一見如故,這些日子在,兄長可是幫了我的大忙了!上次幫我們兄弟引薦韓文約(韓遂)的事我還沒好好謝你呢!”

“無妨!”許攸聽到一個‘謝’字,一只手和對方握著,另一只手都快把自己的胡子揪斷了,臉上更是掩飾不住的喜……沒辦法啊,誰讓自己一生下來就對錢這個東西毫無抵抗力呢,而誰又能想到眼前這個未加冠的遼西小子會那麼有錢還那麼大方呢?

那黨人八廚也大方,可惜自己目前還不夠資格去八廚的錢財,正想著要不要找一位不缺錢的主去跟著混呢,誰想天上掉下來一個公孫珣,愣是拿白花花的銀子和黃燦燦的金子把自己砸的五迷三道的!

而另一邊,公孫珣對這許子遠其實也是……呃,蠻欣賞的。

貪錢不要,只要能給辦事就行啊!而這位許攸許子遠,向來是拿錢就給辦事的,無論是自己想結識什麼人,還是想參與什麼活,又或者是想揚名,人家從來都不拿什麼架子,只要給錢,那絕對愿意傾力幫忙。

而且,這個許攸本是南人,之前就說了,這年頭宛,南、河南、潁川這一片地方是公認的大漢朝的核心三角區,所以人家確實人脈廣、路子野,經常就跟誰誰誰是通家之好,跟誰誰誰是總角之的……

總之,這位真的是一個很合格的際圈引路人!

那麼也就難怪這二人一見如故握手言歡、臭味相投便稱知己了。

就這樣,二人說了幾句閑話,然后就一起來到別院中向的一席子上坐下,卻是把話題重新扯到了際問題上。

“珣弟你不知道。”這許攸略帶得意的說道。“蔡邕蔡伯喈這個人位不高,所任議郎之職也不過是一個能直接上書朝廷的祿勛屬……也就是咱們劉師的屬了……但名聲卻很大,而且游極為廣闊。你若是想要在這中聞名,不如往他那里一去。”

“這是為何呢?”公孫珣虛心求教道。

“因為蔡伯喈這個人,有三件本事旁人本拍馬都夠不著,號稱三絕……一個是書法,這蔡伯喈的書法已經到了開宗立派的地步,儼然自,這種書,筆畫中白,似用枯筆寫,所謂妙有絕倫,合神功,號曰飛白!”

“這個自然是久仰大名的,還有兩個呢?”不僅是公孫珣,在別院里讀書的不人,包括公孫瓚、公孫越,還有王邑、傅燮等人,此時都難免豎起了耳朵,公孫瓚和公孫越更是理所當然的圍了過來。

“還有兩個,一個是文章華中無人能及。”許攸說到這里稍微停頓了一下。“其實,這兩絕已經足夠讓他在如魚得水了……珣弟你想想,有這種本事最適合干什麼?當然是寫祭文、立碑文了。所以這宛一代,但凡哪個豪門大戶家里死了人,誰不想請他去立個碑寫個祭文呢?而葬禮這種事向來是最承的,所以說,這蔡伯喈頗有靠死人風生水起的味道。”

“這倒也是。”公孫珣連連點頭,卻忍不住瞥了一眼在一旁認真讀書的傅燮,因為他剛才清楚的看到,這家伙在聽到‘靠死人風生水起’這種說法后明顯的皺了下眉頭。

“最后一絕,則是音律上的修為。”許攸說的正得意呢,本沒注意到其他人的反應。“不過珣弟你可知道,這蔡伯喈當年差點因為自己音律上的就而絕了仕途!”

“哦?”

“想當初,這蔡伯喈也是家門頗高,更兼師從名門,年紀輕輕號稱經學大儒,本來前途大好……”說到這里,許攸卻是忍不住笑了起來。“你們不曉得,當時朝中五名大宦號稱五侯,聽到他的名聲,知道他鼓琴鼓的出神化,結果五個人聯名鼓先帝征召他來做……順便為陛下鼓琴。你當然,這音律也是雅事,臣子為陛下鼓琴也是大禮所在,可一個士人,在黨錮之禍面前,不是被三公征召,也不是被朝廷選拔,而是被當朝最跋扈的五名宦聯名舉薦,他蔡伯喈真要是做了這,以后也就不要自稱士人了!”

“這倒也是。”眾人紛紛點頭,士人宦不兩立嘛。

“于是這蔡伯喈接到詔書后,一路上走走停停,走到那虎牢關前實在是不敢往下走了,只能稱病。”許攸繼續笑道。“而先帝知道以后自然然大怒,最后終先帝一朝這蔡伯喈都做不了。一直等到今上登基三年,司徒橋玄橋公想起他了,然后發出征召,蔡伯喈這才從頭做起……卻已經是半生蹉跎了。”

眾人聞言愈發慨,這可真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的典型。

“不過那些都是舊事了。”許攸擺擺手道。“如今這蔡伯喈重新出仕,游廣闊,更兼鼓的一手好琴,中聞名,所以達貴人、世家子弟都喜歡去他府上玩樂,只求能聞上一曲,……于是一來二往,這蔡府卻也約變中一景的去。”

“原來如此。”公孫珣故作慨道。“如此盛景,不知道珣等人有沒有這個機會去這蔡伯喈府上一觀啊?”

許攸等的就是這句話,他當即拽著對方的袖道:“這事容易,我和蔡伯喈去說,下次咱們……呃,珣弟也好,伯圭也罷,阿越也行,反正咱們同去,他一定會給面子的。”

“那就多謝子遠兄了。”從公孫珣開始,三兄弟都紛紛拱手行禮。

“無妨,無妨。”許攸聽到謝字后再度喜笑開。

話到這里,許攸原本是可以就此打住的,但得意忘形之下,這廝難免多了句:“不過我有一言要說給賢昆仲聽,去了這蔡伯喈府上以后,借此地與中才俊往無妨,但萬一遇到了這蔡伯喈本人,以禮相待即刻,萬萬不要和他相太深……”

“這是為何?”公孫越略顯不解的問道。

“賢昆仲不曉得。”許攸捻著胡子笑道。“你當這蔡伯喈懷三絕,名滿天下,他恩惠替自己祖宗立碑定傳的豪門大家都不知道有多,而此番仕也有數年,卻為何還是一個六百石議郎呢?”

公孫兄弟哪里知道這些,自然面面相覷。

“因為太迂闊了!”許攸搖頭慨道。“他這人為議郎,是有資格直接上書言事的。之前幾年陛下未加冠時還沒看出來,可是從今上親政以后,這蔡伯喈就好像失心瘋一樣,總是上書說一些讓大家都難堪的大實話,還自以為傲!殊不知,這天下恩的人,記仇的人多,這幾年間,因為上書直言而失去的人心比他之前幾十年攢下的人都要多了……要不是他現在還算是咱們劉師的屬吏,大家愿意給劉師一個面子,否則……呵呵!你們且看著吧,等咱們劉師一旦高升到三公之位,這祿勛一職了其他人的囊中之,那這蔡伯喈免不了要亡命江湖的!你們說,這種人有深的必要嗎?”

三兄弟各自慨,也都無言以對,公孫珣想起自家老娘說的那蔡邕的結局,更是慨。

不過,這一番話卻終于惹到了一位在一旁讀書的年。

“許君這算什麼話?!”傅燮擲下手中的書簡,憤然駁斥道。“為臣子上書直言,本來就應該是職責所在,蔡公不計較個人得失,忠貞敢言,更是我輩楷模,與這種君子相應該是一種榮幸,你怎麼能反過來勸伯圭兄他們不要和蔡公深呢?”

此言一出,眾人趕來勸,公孫珣兄弟三人更是著急萬分……三人都不傻,這要是傅燮學著那北海名士管寧來一個割席斷,然后名揚天下,那自己三人算是什麼?豈不是要丟人丟到姥姥家?

不過好在許攸這個人心里亮,大概是是看在公孫珣小錢錢的份上也不和傅燮計較,直接笑了笑,揮揮袖子就走了,臨走前還不忘說有機會給公孫珣等人再引薦一個逢紀的南老鄉……頗讓眾人松了一口氣。

“這傅燮太過分了。”三兄弟送許攸出門,還未回公孫瓚就忍不住自己的滿臉厭惡之意了。“就好像這舉世污濁,偏只有他一個人高風亮節一般……人家許子遠所言哪里差了,難道那番話不是為了我們好?”

“其實大兄。”公孫越聞言卻搖頭道。“傅燮這人雖然過于耿直了些,但相較于許攸還是讓人放心的……許攸這人,今天可以因為珣兄大方而在這里貶低蔡邕,明天也有可能因為別人大方來貶低我們。而傅燮這小子,無論如何,與之為友,總是能讓人放心的。”

此言一出,饒是公孫瓚為長兄,卻也一時語塞。

“不如搬出來吧!”公孫珣無奈打圓場道。“對于傅燮這種人,敬而遠之是最好的方式,也省的再出這樣的事。而許攸此人,當然不可以作為長久依仗,但短期還是要靠他來經營人脈的……反正我們在也呆不長,倒也無妨。”

公孫瓚和公孫越齊齊點頭,于是三兄弟商議好,公孫瓚去劉寬府上周邊去尋一小宅院,而公孫珣則和公孫越一起回一趟緱氏山,取些錢財來,也好方便行事。

“太祖年,嘗與族兄弟品評中人……越稱:‘許子遠兇之人,行不純。’瓚曰:‘傅燮耿直無度,必招殺之禍。’太祖曰:‘何其苛也?萬事萬以人為本,人才難得,許攸雖貪,尤可用其智計;傅燮雖耿,尤可托以腹心。如是而已。’瓚與越乃謝。”——《舊燕書》.卷一.太祖武皇帝本紀

PS:還有新書群,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加一下,684558115。

    人正在閲讀<覆漢>
      關閉消息
        猜你喜歡
        通過以下任何一個您已經安裝的APP,都可訪問<歡享小說>
        首登送5800,日簽580書幣
        及時更新最火小說!訂閱推送一鍵閱讀!海量書庫精準推薦!
        2 然後輕點【添加到主屏幕】
        1請點擊